归因理论最早是海德提出的,韦纳把归因理论扩展到成就领域。归因理论认为人是天生的科学家,会试图理解自己与他人行为的决定因素,当一件事情发生后,人们自然会去探寻其背后的原因。例如,为什么某运动员在本次比赛中发挥出色?为什么一个平时成绩出色的学生在高考中表现失常?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是归因。就成就领域来说,个体在失败时会比成功时更倾向于进行归因,因为人们希望从失利中总结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韦纳提出了一个成就归因模型。从模型中可以看出,个体将事件归为何种原因受环境和个体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包括具体信息,如教师告诉学生考试成绩不好的原因是他们不够努力,也包括社会规范信息,如别人考得怎么样。个人因素包括个体关于考试和自己的各种图式和信念,如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对自己能力的知觉。这两大因素影响个体所做的实际的归因,即他们把失败归因为低能力,运气不好,测验难,缺少努力,情绪不好,疲劳,或其他原因。个体对事件所做的归因是知觉到的原因(perceived causes),并不一定是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但对个体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正是知觉到的原因而不是真正的原因,例如,一个学生的某门功课期末考试成绩很差,如果他认为这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行,就会感到羞耻(心理结果)以及未来将减少对该门功课的投入(行为结果)。
归因模型认为,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重要的不是这些具体原因,而是具体原因背后所代表的心理维度,这些维度对心理和行为产生动机作用,同时也起到了把具体原因进行分类和简化的目的。当我们对具体原因进行分析与归类时,首先要问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归因是个体内部的原因还是外部的原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涉及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这个维度。
控制点最早是由罗特(Rotter,1996)提出的,他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归因者,认为奖励或强化是与自己的行为密切相关的,这类学生倾向于认为他们的成绩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技能或努力;另一类是外部归因者,这类学生倾向于认为他们的成绩是由运气、老师或其他外部因素决定的。第二个问题是这些原因是固定或稳定的,还是可变的并随着情境、时间的不同而不同。
在韦纳看来,罗特控制点的概念把内外和稳定性这两个不同维度混为一谈了。事实上,虽然同为内部原因,但在稳定性上可以有很大差异,如能力一般来说是稳定的,而努力则是可变的。同样,作为外部原因,任务难度对特定任务来说是稳定的,而运气是不稳定的。第三个问题是这些原因是个体能够控制的吗?例如,人们通常相信努力可以通过意志进行控制,而控制能力却困难得多,运气则是不可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