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情绪崩溃,会放纵自己,会偷懒,会焦虑,然而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那么到底是什么在操控着我们的人生?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如果我们认真思索,回顾一下过往,会发现生活中发生的每件事情都是有迹可循,有逻辑在的,每一种行为习惯背后都是有原因的,如果我们发现了这些事情背后的秘密,及时更正不好的思维模式,可以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和选择。
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两个思维系统,丹尼尔·卡尼曼命名它们为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我觉得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感性和理性。系统1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变成可一键执行的自动程序,节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脑力损耗。系统2十分谨慎,具有推理能力,它也可以处理多重任务,这就决定了通过系统2运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更靠谱。
我们常常用记忆自我的视角来思考事情:一部精彩的电影烂尾了,我们就会说它是个烂片,而忘记它令你尖叫的部分;一段婚姻,以离婚告终,我们就会说自己的婚姻是失败的,而忽视了它曾带来的美好。
由于系统1和系统2的这种运作模式,导致我们常跟着直觉走而不自知,许多会对我们产生影响的心理学效应,认识它们、了解它们的存在,是我们克服它们的第一步。
所以,我们划归一定范围的琐事,交给系统1去打理,哪怕出错也没关系,但在重要的事情上多加小心,尽可能减少“本可以避免”的谬误。分配好两个系统的工作,和谐运作,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有条不紊,提高效率,更加能从容应对。
一、 大脑思考机制引发的心理学效应
1. 曝光效应
系统1对出现过的人、事、物会产生熟悉感,然后根据这种熟悉感作出判断。当某个人、某句话、某样事物频繁出现,反复在我们面前曝光自己,就会引发认知放松,进而更容易被判定为可信的。
2. 启动效应
我们看到他人笑自己也会跟着不自觉的微笑,对行为和情感不知不觉间被他物启动的现象,就是启动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启动效应十分常见,甚至是你完全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被什么毫不起眼的东西启动了。
3. 常态理论
常态理论指的就是当我们已遭遇过某种小概率事件,类似的事情再发生时我们就会不以为意而这就可能引起面对危险缺乏防备、无所警觉等问题。
4. 因果关系错觉
我们常习惯将接续发生的事件联想为因果关系,将前一件事解释为后一件事发生的原因。
5. 确认偏误
例如当有人问你“某某友好吗?”你会想起某某的各种行为,而当问题变成“某某是不是不友好?”你就会想起那个人不友好的行为,进而得出“那个人的确不友好”的结论。这种先有猜想或观点,然后人们就会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偏好或猜想的现象就是确认偏误。
6. 光环效应
当你对某人或某物的初始印象很好,你会觉得Ta什么都好,后续了解到的信息如果是符合你对Ta的判断的,则会加固Ta在你心目中的形象,如果相反,则很大程度上其负面意义会被消解掉,这就是光环效应。
7. 框架效应
本质含义一致,但因为表现同一含义的框架不同,就会导致人们的感受不同,认为它们有差别的现象,就是框架效应。
二、 大脑思考机制带来的直觉缺陷
1. 启发法
① 典型性启发 用典型性判断代替概率评估,例如“她染头发,肯定不是好女孩”。
② 合取谬误
③ 忽视回归均值现象
④ 锚定效应
⑤ 效用层叠 媒体为搏眼球,对某一风险或公共事件的报道,采用尽可能引起公众注意的视角,放大了某些极端可能,或强调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使公众对该事件的讨论引发更多的集体关注,而这部分注意力会变成激愤和焦虑。
⑥ 结果偏见
⑦ 有效性错觉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通过简单的测试、对过去的分析去预测未来,并以为有效。事实上,当影响长期未来的因素十分复杂时,未来是不可测的。
⑧ 过度信赖直觉
⑨ 规划谬误 受到过于乐观的想象所启发,不切实际地制定过于理想的目标和计划,例如在制定目标数字时,看到对手或前辈定下的目标远高于自己,于是在没有做实际分析的情况下,也盲目提高自己的目标数字。
⑩ 乐观偏差 人们乐意冒险是因为觉得胜算大。也即人们常乐意承担风险,并非因为他们承受风险的能力足够强大,而是受到联想启发高估了利益,且低估了风险发生的可能。
⑪ 沉没成本悖论 已经投入了那么多,所以要继续投入更多企望以此能打捞起已沉没的成本,而不懂及时止损的现象。
2. 前景理论
① 确定效应: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人们往往会选择确定的收益。
② 反射效应: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人们往往会选择“赌一把”。
③ 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要更敏感得多。
④ 可能性效应与确定性效应
这两个效应常使人们高估或低估风险,从而错过机会或盲目冒险。
⑤ 联合评估与偏好逆转
现实生活中,影响我们对单一事物的判断的,可能不仅仅是该事物本身,还有可能与它的参照对象有关,联合评估一方面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事物,另一方面也容易让我们陷入锚定效应等心理陷阱。
偏好逆转的意思,就是当我们手头只有单一事物的信息时做出的选择,可能在获得多个事物的信息,进行联合评估后发生逆转。
3. 禀赋效应
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因此人们经常对于已得到的东西有迷之执着而无法客观判断交换该物可获得的利益,从而损失好机会。
三、 应对直觉缺陷的一些方法
① 假设任一重要谈判中的数字都对自己有锚定效应,从而有意识地调动系统2去分析、辨别,得出真正合适的数字。
② 有意识地排除无效信息(干扰性暗示信息),采用回归均值的眼光进行预测,以防止盲目冒险。
③ 善用框架效应,营造更容易获得肯定的情境。
④ 努力养成参考、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而不只是依赖个人的内部意见。
⑤ 事前验尸:预先设想惨败结果,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以此来部分抑制乐观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