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相处是融入集体的开始,融入集体是爱与慈悲的开始。情感是情绪表达的出口,如何将内在情感如实表达出来,建立有效的情感连接,让他人感受到你内在的温柔与关爱,是本章将要探讨的话题。
在与他人产生有效情感连接的时候,也正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心中的爱与慈悲。爱与慈悲是一种能量,也是一种能力。它不是空想出来的,而是要亲身去体验、去感受、去行动。在人群中,一个能主动去关爱他人的人,一定具备更多爱的能力;而那些心中时常感到孤独,感到不受人关注、自卑,甚至有社交恐惧的人,也常常是因为缺乏爱的能力。
每个灵魂内在最初都是光明具足,都充满爱的能量。
自卑源于内心对那个不真实的自我,怀有否定与评判。内心否定自己、觉得不行,反映到外部世界,就会非常害怕他人对自己缺点的关注。他需要向外界寻求肯定与认同,才能暂时缓解这种自卑的情绪。因此,当外界向内心极度自卑的人提出意见的时候,他内心会非常地抵触与难受。
因为他对自我的认知,全部放在外界对他的认同上。其实,有缺点的那个自己并不是真实的自己,那只是真实的自己外面所穿的一件衣服而已。衣服上的缺憾,并不代表是人真实自己本身的缺憾。
自卑还源于对自我过度的关注,也称为“我执”。当一个人过度关注自我的时候,他会觉得外部世界的一切眼光,都是在指向自己。他人的一个眼神,或是相互之间的一声低语,投射到他的脑海中,都成为了对他的评判。我执会导致自卑的情绪,会导致人从“自我”这个非常狭隘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既不能站在对方角度去看待自己,又不能从中道的角度,客观地评价自己。因此,才会造成对自己的认识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不是非常良好,就是非常差劲。
在现代生活中,许多人都有大大小小的自卑情绪。我们可以对照以上两种原因,去解读自卑。本章要讲的主题是“如何培养爱与慈悲”,那为什么又提到自卑的情绪呢?因为,自卑是障碍内心升起平等、无分别的爱与慈悲的一座高山。
前面有讲过,一个自卑的人也非常容易傲慢,极度的自卑与极度的傲慢,通常也会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不管此时的他,是处于极度自卑,或是体现出极度自大,都会使其内心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天平有所倾斜,这会导致内在爱的能量流动有所偏斜。
凡是有私有偏的爱,就不是平等的爱,就不是无私的爱;它的能量层级也会大大降低。因为,有一丝偏好就会有一丝抓取,也会有一分私心在里面。
真正的爱与慈悲是全然敞开,向外辐射的,没有任何的拣选,没有任何的偏爱。升起真正的爱与慈悲,首先要回归那个真实的自己,去感受平等,感受自己与他人之间那种灵魂上的完全平等。这样,才不容易升起自卑或者自大的情绪,才更有利于爱与慈悲能量的流露。
培养爱与慈悲的第二步,就是锻炼自己感同身受的能力。这种感同身受,可以瞬间将彼此情感上的距离拉近。这部分没有具体的行为指导方法,需要用心去体会。如果你真的能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位置上去感受他所感受到的,那就不会说出特别坚硬、伤人的话语,而对方也一定是能感受到。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感同身受也是在愿意去融入他人、融入集体的时候,也是当下爱与慈悲的能量正在升发的时候。当你面对孩子的哭闹、烦躁、耍脾气,你是否能蹲下来,用心去感受他此刻的难过、委屈与需要?等他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时,轻轻地为他擦干眼泪,用柔和的目光看着他,对他说:“妈妈知道你也很难过、很委屈,妈妈也跟你一样地难过。可是难过与委屈,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也不能让我们更开心、更快乐。所以,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应该怎么做,才可以更好地与其他小朋友相处愉快呢?”
教育孩子需要感同身受的爱,亲密关系之间同样需要。一对青年夫妇,彼此相爱,但却因为个性与习惯不同,时常发生矛盾。女方是一名医生,喜欢下班后有一段自己独处的安静时间;而男方却特别黏人,希望妻子能够时常陪伴在左右。在发生了数十次的不愉快之后,女方决定在周末晚上,为丈夫做一顿温馨的晚餐,并与他展开一次心与心的交谈。
妻子说:“亲爱的,我很爱你!所以,我也非常在意你的感受。我想知道,是否我每次下班,一个人独处不理睬你的时候,会让你感到不舒服呢?我想知道你内心的真实感受。我认为自己内心充满着对你的爱,但是你却不能时常感受到这份爱,是这样吗?”
丈夫听了妻子的话,情绪上稍微得到了舒缓。他也愿意放下一切,敞开自己与妻子交谈,“我的确不能时常感受到你对我的关注与爱,在我需要你的时候,你却只想一个人呆着。这让我感到自己很烦,因为我不想让你认为,我是一个无所事事、非常黏人的人。”
通过这样一次敞开的交谈,这对夫妇知道了对方真实的感受。在以后的相处中,他们更进一步地去理解对方,去感受对方的需要,做出行为上的一些调整。而达成这样和谐关系的前提,正是妻子真正能站在丈夫的角度,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去沟通。在沟通的时刻,夫妻双方爱与慈悲的能量,在情感的合一之中又再次提升。
生活中,与陌生人、同事和上级之间的沟通,也同样如此。记住!感同身受,是培养爱与慈悲的第二个关键步骤。
慈悲与爱,原本就暗藏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因为每颗灵魂都是被爱与慈悲所创造出来的。回归自我,看到灵魂的平等,然后对每一颗灵魂感同身受,爱与慈悲的能量,将会从心间生发。
最后,再次祝愿读到此书的人,都能获得爱与喜悦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