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跟着万维钢老师学习博弈论的话题,学习之后感觉博弈论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这么高深,其实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用到了博弈论的有关知识,但就是因为太平常了,所以才不自知。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小孩子经常玩的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就融入了简单的博弈论。比如第一轮小明出了石头,小军出了剪刀,小明获胜。第二轮,小明思考第一轮出石头赢了,第二轮小军很有可能出布,所以自己应该出剪刀;但是小明觉得自己能想到的,小军应该也能想到,小军会算出小明会出剪刀,从而出石头,所以小明应该出布;好了,这里面已经嵌套了两次博弈了。如果再套一层,小明就应该石头了……如此往复,可以一直嵌套下去,所以根据博弈论,小明和小军的最优策略,就是随机出,要做到真正的随机,不能让对方找到规律。
传统经济学假设所有人都是理性的,面对一个问题都会采取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根据博弈论的思路,对每个人都最有利的选择,会造成对整体利益受损,于是就陷入了“穷途困境”——每个人都知道对整体有利的选择,但是每个人又都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从而没有人敢于最先踏出这一步,做出其他选择。
比如中国的教育,喊减负喊了这么多年了,记得好像从我读书那会就开始喊减负,少说也有十几年了吧,看看现在学生的负担,始终没有减下来。
归根到底,高考还是个零和博弈,我占据了名校的招生名额,你就进不了。所以,高考就变成了军备竞赛,就像美苏冷战的时候,美国和苏联都知道军备竞赛劳命伤财,但是谁也不敢先停手。
刚开始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不在课外补课,一小撮学生开始补课,于是成绩突出,在高考中占据了优势,于是参加补课的学生越来越多,就算有的学生和家长不愿意补课,但是看到大家都在补,生怕自己落后了,所以也不得不加入补课大军。
最终,会形成了所有学习都参加课外补习班,但这却不是帕累托最优,因为大学录取名额还是这些,所有学生都参加补习班的结果,与所有学生只完成课内的功课,课外时间用来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兴趣爱好,两个情况本质上是一样的。
但是这个情况在高考制度没有本质变化之前,基本上是无解的,所有的学生又不可能签署停战协议,大家保证都不参加课外补习,就算签署了停战协议,也肯定会有个别人偷偷的进行补课。
根据科学的数据调查统计,参加补习班的学生平均分,与没有参与补习班的学生分数,相差无几,可见课外补习班的作用微乎其微,那为什么大家参与补习班的热情,特别是家长的热情这么高涨呢?
究其原因是,参加补习班是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所有因素之中,少有的可以通过人为和金钱的因素进行控制的,其他比如基因的遗传因素、先天的大脑发育情况等,都是人力无法改变的,虽然这些因素造成的影响要大得多。
家长花费重金为孩子报名补习班,然后不管风吹雨打都护送孩子去上课,从一个侧面来看,这仅仅是满足家长的心理,“我作为家长已经为你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了,还任劳任怨的送你上课,我已经做到我能做的一起,如果还是学不好,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与我无关了”。
套用三体的金句:我消灭你,与你无关,家长会说:我对你好,与你无关。
回到家长的角度,面对囚徒困境下的教育业,应该采取怎么样的措施呢,我作为一名小学生的家长,目前主要采取的还是“无为”的教育方法。
首要要认清楚一点,过多的课外补习作用不大。我读书的时候从来不在课外上补习班,那些每天去补习的同学考试成绩还是没我高,而且补习班的作用对差生更大一些,这并不是说明补习班有用,而是因为一名差生,如果这段时间不是用来去上补习班了,被强制学习,那么这段空闲时间大概率是被浪费掉了。而想我这样很自觉的学生,就算没有去上补习班,这段时间也会自觉出现在课桌前,课课练、模拟卷自己刷起来,效果并不比强制的补习班差多少。
回到我女儿的学习,我秉持的思想就是“创造条件、多管齐下”。
创造条件是说,比如她自己需要去上什么课,或者买什么学习材料,我当然毫不犹豫地支持,帮她搭建一个够用的学习平台,我觉得够用就行了,而不是一味的填鸭。
多管齐下是说,除了考试分数,还会侧重其他方面技能或者思维方式的培养,因为现在这个社会虽然高考还是非常重要,但已经比我小时候更加多元化,有更多的发展道路。比如,写作很牛逼、编程很牛逼、某一个语种很牛逼,都可以称为日后的谋生手段,高考成绩只是给自己多一些选择的门槛。
当然,我不逼迫孩子学习,不代表随波逐流,不代表不严厉,平时学习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她学习态度不佳,学习习惯不好,我还是会很严厉地批评的。因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是底层逻辑,不仅仅应试教育需要,其他方面也需要。
还有一个,就是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可以说是人生最重要的一种能力,终身学习的习惯就离不了自学能力。
低级的玩家适应规则,高级玩家改变规则,最高级的玩家制定规则,以上是对于博弈论的一些孩子教育方面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