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西南联大这个名字来源于许渊冲先生,大学时代有幸看过他的《追忆似水年华—从西南联大到巴黎大学》。当时感慨于他写的西南联大,毕竟,能被许渊冲先生放到与巴黎大学同等地位的学校自有其可贵之处。就我所知,法国教育质量是世界公认的好,巴黎大学曾是众多大师齐聚之地,甚至英法闹翻的那段时间,英国禁止本国教授前往巴黎大学讲学,故而一群大师聚集牛津,创办了牛津大学。巴黎大学历史悠久,从巴黎一大到巴黎十三大依次命名,在当前还是存在的,而西南联大仿佛早已销声匿迹,只存在于过往人的心中。
西南联大,这个名字对于我们90后而言太过遥远,仅存活8年,昙花一现。之后,只余无数文人志士缅怀它曾经光辉的历史,膜拜它的功勋。据我所知,除了许渊冲先生对它怀有无比浓厚的感情外,还有白岩松,他曾仰慕西南联大的光辉,招收新闻系研究生时,以“东西联大”命名自己的“私塾”。
西南联大建校4周年校庆时,国外许多著名大学发来贺电。对于这所战火纷飞中的东方大学,牛津大学高度评价道:“中方三十载,西土一千年。”
1 联大历史
联大的建立,始于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日战争开启。日军攻占了北平天津地区,在宣布对南开大学进行轰炸时,南开大学当时的相关领导做出了一个决定:联合清华,北大南迁办学。
自古以来,北方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但历史上丢掉北方向南方转移的朝代不计其数。南方,一直是避祸之地,可谓是钟灵毓秀。一直都有着,北方是政治中心,南方是经济中心之说。
三校的校长动运一切关系,提前把相关书籍运输到武汉,之后,考虑到当前时局形势,又派人动身前往长沙提前布置好大学落脚之地。11月,长沙临时大学建立,三校联合办学模式正式开始。
然而,好景不长。出于各方面的考虑,最终三校决定迁往西南地区,历时68天,堪称人类教育史上的一次伟大长征。沿途走过湘黔滇,最后在昆明建立西南联大。至此,西南联大正式办学。以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为校长,三校校长轮流担任,因北大校长蒋梦麟和南开校长张伯苓在西南地区另有他职,故联大校长一职一直由梅贻琦担任。
2 联大精神
《满江红》 ——西南联大校歌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联大的校训叫“刚毅坚卓”,提倡的是自由,这一点正是当代大学所缺乏的。联大的自由,表现在不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样的,同一门课可以由不同老师来教,学生可以选择上不同老师的课,学生选课有充分自由的权利,可根据个人爱好自由上课,修满学分通过考试即可,这一点确实和西方教育差不多。而不是像现在大学那样,即便是去了想去的专业,还是会开设一堆不感兴趣的课程,学生没有太大的选择权利。
梅贻琦先生说过: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然大师之谓也”。联大的老师,个个都担得起大师的称号,他们大多是国外留学回来的先进知识分子,比如陈演恪,闻一多,陈岱孙,冯友兰,华罗庚等等,有些还是文化程度不高但在某一方面极有造诣的人,比如沈从文……联大的学子在这些西式先进思想的感染下,耳濡目染地和那些大师级人物学会了什么是刚毅坚卓,什么是自由民主。
抗战时期,条件简陋,时局动荡,却丝毫没有影响这座大学在教育史上留下璀璨一笔。不足4000名毕业生中, 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数不清的人文大师。
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这所抗战期间仅存8年的中国大学,培养的人才甚至超过了清华北大南开三校过去30年的人才总和,受到国内外无数人追捧,甚至时至今日还有人缅怀于心?
自由。
绝对的自由。
虽然那是物质精神极为困乏的年代,不少学子不远万里前来求学,吃不饱穿不暖,校舍条件也很差,但丝毫不影响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慕名而来。
课堂上,学生可与教授自由辩论,教授和教授之间也可以发表自己对同一个学科的看法。学生拥有自主选择课程的能力,随心所欲去上自己想学的课程。没人管你翘课,也没人管你起床晨跑之类的,想上什么课就去上,虽然分了专业但只要学分修够便可自由转系。当然,退学率也很高,这点和欧美教育推崇的是一样的。而不是,像现在的大学,宽进宽出的,学了四年,学生感觉都没学会什么,步入社会之后,一切重新来过。
这里培育了当今的一批大师级人物,如“中英法翻译第一人”许渊冲,“两弹一勋”邓稼先,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等等,还有不少从政人士,不胜枚举。
3 对当前大学的反思
作为一个过来人,毕业一年,看着一批批高三的孩子今天奔赴考场,做最后一搏。我突然间好像得了失语症,这感觉不太好,怎么说呢,私下里我并不认同这种一考定终生的教育选拔制度。但又不得不承认存在即合理,毕竟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度,要彻底改变高考的制度很难,一时之间也找不出更合适的选拔人才方式。
就我而言,中国大学阶级歧视很严重,中间划分了很多个阶层,即C9,985,211,一本,二本,三本……虽然国外大学也有类似的划分,但歧视没这么严重。名校毕业确实是自带光环,但谁又知道大学四年你做了些什么呢?毕竟现在大学宽进宽出的,拿个文凭并不能代表什么。
网上有很多关于中美教育之比较,在此我不想多说。只是感觉,中国大学四年本应该是黄金四年,是用来学习的四年,可很多人往往一上大学就放松了,虚度年华。四年下来,除了几张纸,什么也不带走。
在当今时代,再出现一所西南联大这样的学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也苛求不了真正的大学应该怎样怎样的。只是希望,当代大学的确应该从西南联大取取经,尽管它早已成为了历史。亦或者,可以从欧美国家的大学取取经,至少它们还存在,教育质量也很高。
我曾万分仰慕这所大学的光辉,也只是在大学时代非常仰慕过,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去西南地区走一遭,不然可以去云南师大瞻仰下联大曾经的面貌。虽然15年夏天去过南开,但当时并不曾在南开校园里找到和联大有关的任何纪念物。因此对于联大的了解仅局限于书上和纪录片中,也确实是一件憾事。
斯已去,然后人景仰之,深感其八年之卓著,此亦大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