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比如你新买一辆车,在大街上你就会发现好多跟你一样的车,但是以前怎么没有呢?比如你是个孕妇,在大街上你也会发现孕妇比以往多起来了。比如复习考试,看的最多的是自己已经会的那部分,而不会的那些依然不会。比如刷公众号,微信收藏的都是自己赞同的鸡汤文。这说明如果你关注某样东西,那么你就会主动寻找相似的东西而忽略其他的东西。
同样的老师上课,可是每个人的收获都不一样;同样一本书,每个人的读后感不一样;同样的景色,有人认为美不胜收,有人认为平平淡淡;这说明如果一旦我们有了固定的思维方式,让我们改变看法也很难。
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就是说:人们只能看到真实世界中他想看到的那一部分。人们更愿意看到跟自己一样的部分,并忽略不一样的部分,这就是思维定式。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个老太太,老太太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卖伞,一个儿子卖布鞋。刚开始的时候不管是下雨还是晴天老太太都发愁,晴天怕卖伞的儿子的伞卖不出去;下雨的时候怕卖布鞋的儿子的鞋子卖不出去。后来有人提醒她,你应该换个角度想问题呀。下雨天你应该为卖伞的儿子高兴,他的伞销量好;晴天应该为卖布鞋的儿子高兴,他的鞋子穿的人多;老太太听了很高兴,以后天天过着开心的日子。好坏心态的背后,是思维定式的改变。
还有一个更老套的曹操败走华容道的故事。曹操赤壁之战失败后,逃跑行进于华容道。途中,曹操曾三笑诸葛亮。以为诸葛亮没有算出自己的逃跑路线,没有在路上设下埋伏,阻止自己前进。一笑把赵子龙笑了出来,二笑把张飞笑了出来,三笑把关羽给引了出来。这个故事里曹操和诸葛亮都在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曹操想的是诸葛亮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想的,而诸葛亮想的是曹操想着自己怎么想之后他会怎么做。成功的背后,是思维定式的变化。
思维定式这么重要,那影响思维定式形成的有那些因素呢?首先是家庭的传承,英国有一个了不起的纪录片《56 UP》,导演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七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56岁。导演的初衷可能是想印证英国的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最后真的证明了。从而说明家庭传承和潜移默化是多么重要。其次是社会环境的影响,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几乎人人都知道,告诉我们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再有就是受教育的过程,经历相同教育过程的人思考方式很多是一致的。
那难道我们就要永远被困在这个思维定式里,固化在这个笼子里被终身囚禁吗?答案当然是不!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首先是知,即充分认识到思维定式的存在,指导自己的行动。其次是行,行动、行动、再行动,无论是上班、开店、唱歌、跳舞。只要是行动,就会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提升自己的认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的过程。两者螺旋式发展,慢慢的你就会发现你自己突破了自己。
愿大家都能不断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做一个自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