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我的理解
《论语》学而第二则是孔子的学生有若讲的一段话。我以为钱穆先生翻译非常直白:若其人是一个孝弟之人,而会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乱的,那更不会有了。君子专力在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孝弟该是仁道的根本吧?
有子这段话前两句说的是一个事实:能够做人做到孝弟的,很少有忤逆父兄、尊者及以上的人,更不会做谋逆作乱祸国殃民的事情。后两句引伸出一个结论:一个有徳名的君子专心致志于根本,根本确立了,仁道就产生了。仁道的根本就在于孝弟。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有子确实是个非常有意思、思维很严谨的人。他先陈述事实:为人孝弟,则不犯上作乱。再讲道理:君子务本,本立道生。最后问人而自答,形成结论:孝弟乃仁道之本。推理谨严,尤其是把自己的结论用反问的语气提出,不得不令人认同之余产生强烈的共鸣,更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思想的真实践行者。
有子其人,与孔子年龄差有三说,一说相差十三,一说相差三十三,还有说相差四十三岁的。有子可能是《论语》的编纂之一。据《孟子》、《史记》等记载,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思慕孔子,曾因有若似孔子,而群起推举其为师,并以师礼事之。但是不久,弟子们先后提出两个问题,有若皆不能回答,遂被赶下位来。另据《孟子》记载,有若认为孔子在人群中好比“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宣称“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而李零先生的《丧家狗》中提及:"有若不但人老实,道德好,老师喜欢,还长得酷似孔子,孔子死后,没有偶像,卜商、言偃、颛孙师以有若为尸(扮演死者的活人,多由直系子孙为之),公推他代孔子,受弟子朝拜。这件事,曾参不服气,说他有什么资格代表孔子。"这些故事都十分有趣。可惜关于有子的记载并不系统。而就《论语》记载的这段话来看,有子立言,言之有物,推论有据,轻重有度,不一味强加自己的结论予人,还是很能"吊人胃口"的。
当然,有子推陈孝弟之举,在当时来讲确是维护仁道的法门,尔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也验证了孝弟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历史长河,浩浩汤汤,滚滚向前 。新时代的仁道从内容、含括、形式、要求都发生了变化,更赋予了崭新的时代色彩,孝弟也许只能算是仁道其一分支,论述绝非三言两语而能一言蔽之,就此打住,待能者为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