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有个思想家,叫杨朱,他有一句名言“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
还有一个思想家叫墨子,他的思想是兼爱,讲求人人之间相互平等友爱。
孟子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意思是,杨朱你人人都为自己了,你把君王放在哪儿?墨子你人人都爱了,你把父亲放在哪儿?你对你父亲应该有更高的一种爱才对。否则你这是无父啊!
无君无父,后果很严重。
孟子说:“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两个名人在孟子眼里就是禽兽。
关于孟子墨子之间的争执,庄子在《齐物论》里说“......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意思是:儒家、墨家都是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否定对方所肯定的东西,陷入是非对错争辩的误区,不如“莫若以明”。
别人关注是非对错时,庄子认为这些是非对错的差异,来自人们的成见,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存在“彼”与“此”、“是”与“非”的关系,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所以对于万事万物的评判是没有永久的全面的结论。
是和非也都来自个人成见,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见,都有自己的一套是非标准,以此来肯定别人或否定别人,这种肯定与否定从事物的本性来说都是片面的。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儒墨的斗争,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去攻击对方。不如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用更高的智慧来对待这个事情。
否则,彼此都拼命争论这个是非,都想让自己的是非被别人所接受,可最终却在岔路上越跑越远,越来越偏离了大道。
画蛇添足:
人人都说杨朱极端自私,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而人们忘记了他下面还有一句话----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意思是,把天下所有财富都给我,我也不要。
全文是:
“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上下文连在一起看,意思就非常清楚了----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古往今来,断章取义的太多,杨朱因为“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被多少人骂的狗血淋头,却很少有人赞扬他的“悉天下奉一身而不取”。 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