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内观”心理学,致力于挖掘个体潜能,如果你想深入了解真实的自己,就一定需要学会“临在”意识的唤醒,这本书可以教会你怎样根据自身情况适度激发潜能,对你一定有帮助。
以下是我的思考和文本重点概述。
ᐂ你不等于你的大脑
开悟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本体是一种一次性生命体的概念,也是一个无限的、无形的东西。
所以从“思想本体”这个词到体验你自身的“身体本体”。这种体验最大的障碍是:过于认同自我思维,就像困在房间里。自我思维使人们进行强迫性的思考,却很难找到出门的钥匙。被困在房间里出不去的这种持续性的思维,会使你无法达到内心的宁静状态。同时,它创造了一个虚假的自我,不断投射出恐惧和苦难。
其实几乎每个人都是强迫性思考者,想不通再拼命想,总是活在一个精神分裂的状态,这是一个种冲突乱为的大脑状态。另一方面,开悟是痛苦和身心内外冲突的终结,也是思考的终结。回过头来,自我认同的思维能够创造了一连串的概念、标签、意象、词语、判断和定义,就是这些思维创造了一种独立的幻象,也许真正的连接是概念化标签,标签化意象,意象化词语,词语化判断,判断化的定义,这样的非独立“合一”的事实。
从思维中解放出来,站在第三者视角,观察那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思考者。然后跳出来,可以看到你自己的另一面,身上那些美貌、爱情、创造力、欢乐、内在的宁静。
ᐂ如何从你的大脑中解放出来?
自我产生的稀碎思想,很难组成有序的样子。仿佛当你察觉到的时候试图连通它,想和那个思想发生独白或对话时,它却自我消散了。经常想象事情可能会出差错,或产生不利的后果,这就是杞人忧天,以对过去的看法来判断现在的事情,一定会得到一个完全被歪曲的理解。
当你知道适用社会规范的东西,无法跟上未来的变化速度或者受到某种强大的破坏秩序的冲击,从而得到一个被歪曲的理解,导致你需要重新加强并塑造应对压力的新的规范。大脑对秩序规则的初步建立都是粗糙的,需要后天优化的。
举个例子,每当你闭上双眼的时候,进入纯意识“无念”的状态后,你一直都会有梦境切入的画面感。想象自己慢慢地从湖面开始下坠或者其他的画面,这个就是重复性的思维模式,过程中不要对你所听到的声音做出判断或进行谴责,因为这样做意味着你会重复性的循环,直到按照原有的顺序继续进行,这是一个类似固定程序的设定,很难更改。很有可能下次闭上双眼的时候,还是从湖面坠入湖底感受水的声音和感觉、手的运动。特别是当你的思想,发散之后,你在深思中似乎飘在旁边,以第三者视角的位置衍生出,临在的体验,产生了一个新的意识,你将会很快地认识到内心更深的自我,仿佛那里有一种声音,而我在这里倾听它,观察它,看着自己的身体,慢慢下坠的样子。这是一种自我存在的感觉而不是思维。
不由自主的脱离身体,体会进入水中的感觉,身体甚至还可以随波纹自由浮动,当你突破浮力的时候,你会自由自在地遨游着,这就是强迫性思维终结的开始,心智由被动变为主动。它具备突破科学的基本意识并带有想象力的超能力而存在着。
有时心智流(某种思考环节)的暂时停止,这是一种静止和宁静的状态,然后无意识的感觉到与本体合二为一的灵魂归体感。这种深度是无止境的,就像这湖没有湖底一样,也有可能湖底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洞口。
在这里,意识不会丢失,在这种内在的联结之中,你会比思维认同状态下更为警惕,更为清醒,更为临在。
处于无念无我的状态下,你会如此喜悦地感受你的临在:所有的思维、情绪、身体以及整个外部世界,在与你的本体比较之下,都不那么重要了,这样的状态还超越了你原先认知的自己(yourself)。这种临在实际上就是你自己创造的,但不可思议的是,你反而会认为梦境中的自己更加伟大。所以,你内在所感觉到的平和的程度越深,你的临在体验就越深。迈向开悟之途最为关键的一步是:从对某种思维的基本认同中摆脱出来。能帮助你更好的建立临在体验。
ᐂ超越你的思维
大脑只是一个工具,人们80%~90%的思维不仅是重复的,而且是无用的,甚至由于思维的运作障碍和消极的本质,大部分思维都是有害的,容易陷入思维的泥潭,不断地强迫自己去思考,我认为强迫性的思维是一种上瘾症,我们清楚,不加反馈的思考,是危险的,就像靠运气一样,坚持去做一种事情,做着做着很有可能使自己最终变成痛苦者,下次还是有可能受到错误乐趣的干扰,从而继续变成痛苦者。
那为什么人,不聪明点呢?
因为认同思维,所以不假思索的相信,不主动分析以及培养辨别事物的能力就更不可能去质疑。只要你认同你的思维,你就难以找到当下。但在开悟的状态中,主要为实际的目的来运用思维。
在这种方式下,思维才有真正的力量。绝大部分人不具有创造性,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去使用思维,而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停止思维。因为思维在本质上是一种求生的机器。攻击、防范其他的思维,收集、储藏和分析信息——这是它所擅长的,不过这些并不具有创造性。
ᐂ情绪:身体对思维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身体对思维的反应叫做情绪反应模式会给人带来无意识的心理和情绪化思维。研究显示,强烈的情感甚至会导致身体的生理变化。有意识的切断了与情绪的联系,是一种纯生理的状态。你被你的思维、喜好、判断以及分析控制得越多,也就是说你的观察者意识会越少。你也许还不能把无意识的思维活动变成有觉知的,并感受到那个无意识的思考,你可以在体内感觉到它,也可以在外部视角审视它,评判它。我觉得观察我们的情绪像观察我们的思维一样重要,你应该习惯这样问自己:“此刻,我内在发生了什么事情?”能够帮助我们感受本体的存在和本体的特点。
恐惧可能是最贴近的一个答案,但是除了不断地感到威胁之外,它还包括一种深深的被遗弃感和不完整感。我们把它称为“痛苦”是很合适的,当你控制思维的时候,越是努力去摆脱这种痛苦,痛苦就会越深。
该怎么从痛苦中解放出来呢。
放大积极的情绪,放弃规则,放纵去爱,放肆自己,放空未来,你就会感受到你内心的宁静,在这种宁静状态中,有一种由内而生的微妙却很强烈的喜悦、爱与平和,也是深刻的本体状态,或是内心与本体联结的状态。
喜悦、爱与平和这几个字之间没有明显的对立,反而情绪有明显的高涨和低落。每一次的欢乐或情绪的高涨在其内部都隐含着痛苦的种子:痛苦是这些欢乐的不可分割的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迟早会显化出来,衍生出怨憎、仇恨、自卑、内疚、愤怒、抑郁、嫉妒等,即使是最为轻微的不快都是痛苦的各种表现。
ᐂ别在当下制造更多的痛苦,了解摆脱痛苦的途径。
痛苦都是源自对现状某种形式的不接受、某种形式的无意识抗拒,以批判的形式又以负面情绪的形式。
为什么思维会习惯性地否认或抗拒当下呢?当思维控制了我们的生活时,大脑几乎对每一条信息都需要思考,繁琐地思考会导致痛苦和悲哀的产生。
人类集体与个人大脑中的积累里,也存在了很多过去的残余痛苦。假设,早期人类是为了培养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促使大脑多思考,越细致越好,是有一定的可能的。
如果你不想再增加你心中过去的痛苦,除了做必要事情之外的时间,把你的生活重心完全放到当下这一刻,只在必要时简单地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会让你轻松很多。因为大脑是通过贴标签的识别方法来提高适应能力的,同时也会创造痛苦和不幸。就像,你总是感到痛苦和你总是感到不太开心,这两种说法引发的苦,程度大大不同。所以,标签化规范很重要。面对不顺心的时候,如果一味地抗拒它,将会影响你的整个生活。
怎么避免痛苦之身呢!
对一个极端不快乐的人来说,比如失恋或与过去的痛苦、失落、身体或情感上的伤害等相关联的情况。他的痛苦之身可能会100%地处于活跃状态,完全生活在痛苦之身的状态下,一个念头或与你关系亲密的人的一句不经意的话,都有可能激活它。导致对生活的想法和感情会变得消极并具有自我毁灭性。
当你遭遇痛苦时,请你观察内心任何痛苦的迹象,它的表现形式可能是:愤怒、烦躁、忧郁、伤害他人的欲望、生气、沮丧、冲动被激活的那一刻,你就应该注意到这一些情绪以及预想到结果。
施虐者为别人制造痛苦,受虐者自愿承受痛苦的折磨,双方都拥有某种快感。当你观察痛苦时,感觉到它,“靠近”它时,那种无意识的认同就会被打破,这属于个人解析能力的强弱之差。解析后大脑随即会发出会扪心自问的信号并趋于理性地对待痛苦。这也是临在体验。
当你开始不再认同痛苦之身,而成为观察者时,对“某种状态”无意识——对“某种状态”无察觉——对“某种状态”认同。在这个阶段,它可能还会在你身体的不同部位制造一些疼痛或不适,有可能是某种化学物质的转移现象。
所以,有意识的关注痛苦,会推动大脑的理性转化机制,将痛苦转化成理性的主观意识,似乎会有被治愈的感觉。
很多人没注意到体内的小我会对痛苦之身有所认同,当你不再认同你的痛苦之身时,内心会产生抗拒,是因为内心那个不幸的自我,怕被改变,怕失去自我认同模式下某种恐惧建立的保护罩,这种安全感的失去会导致大脑进行抗拒。比较糟糕的是,“宁愿”与“不愿冒风险”这两个行为,都是在无意识中运行而没有被察觉的。
如果你所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况,请观察你内心的这种抗拒,并观察你对痛苦的执着,致力于它的转化。
ᐂ恐惧的起源
恐惧源自内心的自我对死亡、毁灭的不安分。
不安、忧烦、焦虑、紧张、压力、畏缩、恐怖,这些心理上的恐惧总是源于“可能会发生的事件”让人进一步害怕失去、害怕失败、害怕受伤害等。
我们在恐惧的两极之间徘徊,一端是焦虑和害怕,另一端是隐约的不安和威胁感。
焦虑和恐惧,满足感和价值感都是对思维的认同,反问一句,满足了就有价值吗?
给人一种深深的缺乏感或不完整感。
人为追求高低贵贱,在社会环境下的社会认同,自我认同与财产、工作、社会地位、名望、知识和教育、外表、特殊技能、人际关系、个人和家族历史、宗教信仰、种族等其他集体认同有关。
克服恐惧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回避它,而是正视它,回避只会让恐惧进一步加深。那么要如何正视恐惧呢?作者建议采用暴露疗法,就是把想象中的恐惧真实地暴露在自己面前。当然,暴露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是一点点暴露,最后直面整个恐惧。
常见的恐惧,包括害怕公开讲话、害怕坐飞机、害怕看医生、恐高。作者认为,恐惧症患者的焦虑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因为想到曾经经历过或者看到过的恐怖情境,而产生条件反射式的焦虑。而之所以会恐惧,可能跟过分敏感有关,他们在情境和焦虑情绪之间建立了很强的关联。比如,在一次搭电梯的时候,电梯出了小故障,所以,以后每次乘电梯都会心有余悸;又比如,因为看到过飞机失事的新闻画面,就再也不敢坐飞机;因为一次演讲表现糟糕,就再也不敢当众发言,等等。
分享一种方法:暴露疗法,作用是让病人忘记恐怖情境和恐惧反应之间的联系,并建立一种新的健康的联系,让病人对这种情境感到平静、自信。你肯定也能想到,暴露疗法不会是一个轻松、愉悦的过程,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忍受这个过程。但是,你只有突破了自己,才能让回避多年的恐惧消失,所以,它值得你勇敢地去尝试。
别在思维中寻找你自己,真正的自己在哪里?
无意识状态的基本原理:思维认同。内心的小我时常感到自己很脆弱,容易受到威胁,它通常会寻找一种依托以便加强支持它虚幻的自我感,选择解脱就意味着自我感的丧失。所以,小我喜欢你无意识地大量投资在自我欢乐当中。比如,特别自我的人,会通过幻想的方式在大脑中架构虚拟的自我安慰的剧本。给自己造作很多虚假的温暖,引发更多必要和不必要混合的情感认同。仿佛任何事物都不能存在于当下时刻之外。
过去和未来,有时看起来比当下更为真实,但是过去和未来不具备现实性质。过去发生的事情是一个记忆的痕迹,未来是一个幻象且带有未知的当下,是当下的思维对未来的投射。你能感受到所有的事情都只会发生在当下,在高度紧张时,人们容易被强烈的临在意识代替,变得非常警惕和宁静,也会让你暂时脱离时间的束缚。这种体验好比忘乎所以。
如果想象的未来比现在更好,你会感受到希望或让你愉悦地期待,但这都是幻象。
所有的过去和未来都是在每一个永恒的当下基础上产生的反映,不同的当下会感知到不同的过去和未来,因此过去和未来都是幻象,只有当下是真实且永恒的。把对当下时刻的意识作为一种习惯,当不需要关注过去和未来时,通过自我观察,更多的临在意识会自动地进入你的生活之中。深呼吸,定静在原处,环顾四周,但只是看就好,不要去做任何的分析与解释。观察一些光线、形状、颜色、质感等。关注每个东西宁静的临在,关注那个容许所有事物存在的空间。倾听声音,但不要去判断它。聆听声音之下的宁静。触摸一些东西,任何东西,并感觉和认可它们的存在。观察你呼吸的节奏,感觉空气的流入流出,感觉在你体内的生命能量。允许外在和内在所有事物的发生,接受万物的“本然面目”,深深地进入当下。
保持临在,随时观察你的反应,不要去判断或分析你所观察到的内容,在思维背后做一个宁静的观察者。暂停无序运行,以保证在必须使用思维的时候大脑运行的更加流畅。
学会自由地控制心理时间也很重要。
持续地、强迫性地将幻想的一切投射到未来,或者回顾过去,都是发呆的举动。一方面容易想太多消耗当下时间,一方面活着过去导致自己跟不上节奏。开悟的人通常会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当下,但是他们对时间的关注仍然同时进行着,任何计划以及与实现目标相关的活动都是在当下时刻完成的。
当下时刻是你所能拥有的一切,也是改变未来的重要视角之一。
设定了目标并努力实现它,你是在利用钟表时间,全力地关注你在当下时刻所采取的行动,空想是没有用的,空想过多会产生消极心态,愧疚、后悔、悲伤、怨恨、痛苦都是由过于关注过去而很少关注当下时刻引起的。什么能对抗消极情绪?那就是:现在!什么都不做,在当下归于中心反而更有效。
学会在生活情境中寻找你的生命。
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否让自己感觉喜悦、自在和轻松呢?”如果感到轻松,就是被心理时间所控制。但是你忽略了当下时刻。
将你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当下所发生的情况上,而不是放在通过做这件事所取得的结果上。这意味着你同样完全接受当下时刻的事实,因为你不可能在完全关注某事的同时又去抗拒它。当下时刻的真实情感,也能带给你轻松愉悦。
所以请不要担心你行动的结果——仅仅关注行动本身就好了,不会再为了成就和满足而依赖未来——你不再将未来视为救赎。
你不会在一个无常的世界中追求永恒,你不会要求情境、状况、地点或人物让你快乐,尊重每一件事,却又不在乎这一切。
幻象的核心是丧失当下吗?
如果情绪变为一个,个人的问题乃至痛苦时,就像是失去当下时刻的意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临在意识永远不会或只会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才能被体验到。
不同程度的无意识状态是什么?当你被你的自我思维所控制的时候,普通的无意识状态指的是你认同于你的思考过程、情绪、反应、欲望和好恶。这不是一种剧烈痛苦或不快乐的状态,但是你会有持续的、轻微的不安、不满、烦闷或紧张。所以本然的习惯性抗拒或否认会创造大部分人认为是正常生活状态的不安和不满,在日常生活中注入更多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请仔细观察你的内在,那里是否有一些轻微的怨恨和不情愿的迹象呢?
你会默默地怨恨与你亲近的人吗?你是否怨恨你正在做的事情?
这些消极情绪还会使你的小我不断地沉浸在不幸之中,从而加强你和其他人的分离感,这是一种内在分裂的方式也是精神失常的行为,有些极端的方式是通过挤压时间,把各种事情混合着做,你这样做时,请观察你的思维,你有可能就是在浪费时间。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幻觉,如同,“某天,我会成功的。”你的目标是否占据了你大部分的注意力而让你把当下当成达到未来目的的一种手段?如果你有这种思维模式,不管你取得了什么成就,你的当下时刻永远不够好,你的未来似乎永远会更好。这样就会让你永远得不到满足。
等待是一种思维状态,你把希望寄托于未来,丧失对当下时刻的意识。我想只要尽可能地感受当下时刻就好了。
临在不是你所想的那样!
你可以试着闭上你的眼睛并对自己说:“我想看看我的下一个想法是什么。”
临在状态可以比作等待在任何时刻都可能有些事情发生,但是如果你不能绝对地全神贯注,不能绝对地平静,你就会减弱发现临在意识的敏感度。
这类人在思维中容易陷得太深,所以自然界的美丽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他们可能会说:“多美丽的花呀。”但是,这仅仅是一种机械式的心理标记,因为他们没有处于当下时刻。
在少数人中当意识能感知到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形式可以从认同中解放出来时,它就变成了我们所谓的纯意识或受过精神启蒙的意识
内在身体的本性是你最深刻的自我。
身体可以变成一个进入本体状态的入口,当你能超越名字和身体形式时,你就可以感受到本体,这种状态使你获取自由。所以怎么样拥有精神本体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
受限于生、老、病、死,但这不是最终的真理,身体把它们的恐惧状态合理化,从而导致其自身的局限性,并进而导致你对本质的误解。观察这些相关的情绪,全然地感受它,并承认和接受它的现状。有些情绪是很容易被定义的,就像未显化状态与本体状态很难界定是否相同,两种状态既相辅相成又互相对立。
临在,同样也是一个很强的自我治疗体系,当你感到需要加强自己的免疫系统时,可以试试冥想来消除负面情绪。有意识的呼吸,本身就是一种强而有力的冥想方式,它会逐渐使你与你的身体相联结。当你能将内在身体作为清晰的单一能量场去感受时,如果可能,请丢掉任何的想象,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你的感受上。再可能的话,请你停止任何有关身体的意象。这样,你所剩下的就是包容一切的临在感和本体感,你也会感觉到内在身体的无边无界。然后,请你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这种感觉上,并与其融为一体,与能量场融为一体,这样就不会再有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二元性,你和你身体的二元性。睁开眼睛,以一种冥想的方式观察你周围的环境几分钟,也就是说,不从心理上去给它们贴标签,而继续感受你的内在身体。
此外,大部分的人际关系主要由思维互动组成,但思维有可能是冲突的,沟通也未必能够扩大共识、取得一致的认识,双方是否能达成一致,主要取决于思维互动。
开悟的爱情关系是什么样的。
真正的开悟需要通过男女之间的真正爱情才会实现,从而变成一个整体。对人而言,拯救就在此时此地,这是一种自救,也是寻求做你自己,在你的体内感受没有对立面的美善。在这种状态中,你本体的喜悦不依赖于任何外界的事物;从恐惧、痛苦、匮乏和不满的感觉中解脱,从所有的欲望需求、占据和依赖中解放出来。它是从强迫性思维、消极心态,最重要的是,从以心理需求形成的过去和未来中解脱。
爱情可能暂时看起来很完美,在积极的一面,你与你的伴侣相爱;在消极的一面,它可以有多种表现方式:占有、嫉妒、控制、被动、无言的怨恨、好胜、冷漠、情感需求、操纵、争论、批评、判断、责备、攻击、愤怒、对过去父母加诸的伤害无意识的报复、暴怒和身体暴力等。
爱情关系为什么是这种强烈的、广受欢迎的体验呢?原因在于它似乎可以使人从深层的恐惧、需求、匮乏和不圆满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如果在爱情关系中,你既体验到了爱,又体验到了爱的对立面——攻击和情感暴力等——那么你很可能就是将自我依恋和沉溺上瘾与爱混淆在一起了。你不可能在这一刻爱你的伴侣,而在下一刻马上攻击他或她。真爱是没有对立面的。如果你的“爱”有对立面,那么这就不是真爱,而是小我对更深层、更完整的自我感的需求,一种其他人暂时能满足的需求。它是拯救自我的替代品,短期内,它带给你的感觉还真像被拯救。这时,小我仍然会无意识地希望它的攻击或操控对方的企图能够惩罚对方,并使他们改变行为,这样你的小我就又可以以此来掩饰痛苦了。
超越幸福和不幸以及好坏的至善
接受本然是唯一明智的生活方法,只有接受它的存在。由于思维和抗拒是同义词,接受事实会使你立即从思维中解放出来,并使你重新与本体联结。这样,做事的小我动机——恐惧、贪婪、控制、防卫或发展虚假的自我感——都将会停止活动。
所有的痛苦都是小我创造的,都是由于抗拒而产生的。只要你处于这种状态之中,你就仍然会受限于循环的本质和无常的规则,通过承认万物的本然,接受这些事实,你的内心会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宁静,超越好与坏的喜悦。接受当下的现实,然后采取行动,尽最大的努力从泥沼中摆脱出来。这种行动叫积极的行动,它比产生于愤怒、绝望或挫折的消极行为更具威力。不对当下时刻贴任何心理标签,不断地臣服于当下,直到你取得理想的结果。
了解自我,关注自身发展,推动自己持续不断的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