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休息术是每节瑜伽课后必做的体式,很受欢迎,因为它看起来很简单,只要闭上眼睛躺着就好。可是,这个“简单”的体式,你真地会做吗?
在一次上课前,我和会员聊起休息术,一个会员笑嘻嘻地说:“这是我做得最好的体式。”全场顿时哈哈大笑。
我猜很多瑜伽练习者是一样的想法,包括我在最初的练习中也是一样。
但是,这是真的吗?
休息术原名摊尸式(Savasana),Sava的意思是尸体。《瑜伽之光》中的描述是:“在这个体式中,目标是模拟一具尸体。一旦生命离去,身体保持静止,不再有任何运动。通过在完全知觉的情况下保持不动一段时间,并使大脑停止思考,你就学会了放松。这种有知觉的放松使身心活力倍增。但是心静比身静更难以掌握。因此,这个看上去很简单的体式也是最难掌握的体式之一。”
看到了吗?《瑜伽之光》中说它是“最难掌握的体式之一。”
一
其实,我对这个体式的认知也是一步步升级的。
最初跟着视频练习时,我从来不做这个体式。课程进行到休息术时,我就起身关掉手机去忙别的事,因为这个体式看起来没什么用,浪费时间。
后来的习练中,无论是上大课还是教培课,都没有老师讲过瑜伽休息术的重要性。而在有些知名的大瑜伽馆,课程进入瑜伽休息术时,老师还会关上灯提前离开课堂,让会员自行休息。
我们甚至会以冥想和休息术中老师的引导语多少,来判断这是一个新老师还是“老”老师。如果在这两个过程中老师的引导语比较多时,我们会认为这是一个新老师。
所以我仍然没有重视这个简单的体式。
直到有一次,我意识到自己身体的紧张。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打开手机的正念冥想引导语,准备休息。这套导语我已听了很多次,一直享受于那深沉柔和的声音,它能让我放松入眠。
当听到“放松紧缩的肩膀”时,我无意识地放松了肩膀。突然发现在这之前我的肩膀一直是向上耸着的紧张状态,哪怕已经是在准备入睡,感觉身体和精神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
这让我非常惊讶,因为我已练习瑜伽这么长时间了,也参加了一些心灵成长课程的学习,内心是知道“放松”的重要性的。
从那以后我开始关注自己的双肩,发现无论是站、走、坐、卧,它都处于紧张状态。即使是在提醒过自己放松双肩,过一会再扫描身体时,它又处于紧张上提的状态。
也就是说在没关注它之前,它已经紧张了40多年了。
瑜伽练习中,我的双肩要在回想动作要点时才可放松下沉。
在最能让人放松的休息术中,可以提醒自己放松身体,但如果不关注呼吸的话,思绪总是飘来飘去不知所往,无法安定在当下。
看起来,以前我练的是好像是“假”休息术。
二
我开始在课堂中关注会员们的休息术,看看她们是在做“真”的休息术,还是和我一样在做“假”的休息术?
当练习进入休息术后,我仔细地观察每个人。有的人掌心摊开,手指伸直;有的人嘴唇紧闭,眼皮微微颤动;有的人眉头紧锁;也有人眉尖微蹙;有人脚尖直直地指向天花板……我用语言引导大家从头到脚地放松全身,但大部分人的身体仍然紧张。
有一次的休息术,刚开始我只反复地告诉大家“从头到脚地放松身体,放松到每一根发丝”,没有人动。当我用语言一一引导放松的部位,说到“双脚打开,脚尖自然地倒向两侧”时,几个会员的脚“唰”地倒向了两侧,我不禁笑了,放松果然是很难的功课啊!
第二天上课前我跟会员们交流了休息术,那一节课的休息术大家做得看起来更放松,但是真正放松的,是个10岁左右的孩子。
因为提醒过,大家普遍比上一节课的会员要认真一些,都跟着引导一一地放松身体各个部位,但是很明显,有的人是在努力地放松。只有那个孩子是在做休息术。她以一种完全放松、自由自在的状态躺在瑜伽垫上,她的身体是软乎乎的,眉头舒展,表情恬静。恕我的笔不够细腻写不出那种不一样的感觉。
发现这一点令人惊讶,这个孩子是第一次来瑜伽。另外我还惊讶地发现那个体式做得非常棒的姐姐在休息术也不能完全放松。
看来,能不能做好休息与身体条件无关。
三
瑜伽课堂中,我们很少能看到对自己温柔的会员,大部人都在体式中咬牙坚持,哪怕是呼吸急促、肌肉抖动、痛苦到拧眉瞪眼也决不放弃直到力竭,少有那种做起体式来云淡风轻表情柔和的人。
因为能走进瑜伽馆的人,都是对自己有要求、自律、积极向上的人。
偶尔地,我会在休息术中去辅助那些身体非常紧张的会员。
我会一边慢慢地帮助她们活动身体的关节,一边轻声引导她们放松。有的会员慢慢地学会了放松,抬起她的胳膊时,胳膊是软软的,像“死去”一样。有的人始终不会放松,她们手脚僵硬,努力配合我去活动自己的身体,以达到“要求”的放松状态。
这样的会员,一般是上课非常认真努力的那一部分。
我经常在课后和会员交流,提醒那些紧张的会员要学会给自己放松,放松了才能以轻松的心态去生活。
不知道年轻的她们能不能理解“放松”的重要性。但是我非常理解她们现在的状态并且有些心疼,因为我也曾是一个不会放松的人,为此吃了不少苦头。
自从知道“紧张的双肩”后,我便开始回想双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紧张的?应该是小时候就开始了。长大后和大部分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令我一直在压力和焦虑中度过,不敢懈怠。
从小所受的教育让我们心中有个标准——人应该是积极向上、自律、勇敢、追求上进的。我们忙着上班、带孩子、学习、考证、评职称,忙着去瑜伽馆… …生怕落在别人的后面。从没想过也不敢放松,害怕“不求上进”、“懒惰”这些标签贴在自己身上。
近两年我终于有机会放松了一段时间,身体马上生了几场病,当时我以为是自己适合忙碌的生活,是个“劳碌命”。
现在想来,这几场病就是身体对这么多年来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报复”,或者说是提醒。身体在提醒我学会放松,如果我还学不会的话,身体可能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我,还会有什么等待我?不知道。
幸而我接受了身体的提醒,学会了放松。
如今我不苛求自己事事做得完美,偶尔过一天猪一般的生活也不再愧疚(实际上现在经常过猪一样的生活)。当学会放松后,我发现自己更加舒服自在,身边的人也由此而感觉轻松愉悦。
现在我仍然保持经常扫描身体的习惯,慢慢地肩膀放松的时候越来越多。
四
其实我们的肌肉是很聪明的,当它发现你过分要求它努力再努力,就会启动自动保护机制,你要再拉伸,它就收缩。你要勉强它,那它就会受伤给你看。
反倒是在努力的过程,稍微放松一下,那么肌肉就认为它还可以再努力一点,会跟着你的要求去再努力一点,你反而能更快地达到目标。
这一点在阴瑜伽的练习中能更好地展现。当你努力去让自己一下达到体式深度的100%并长时间保持时,会非常痛苦。当你静下心来,放松身体,先让自己达到80%的深度,然后“深入”—“放松”—“再深入”,一点点加深体式,你会发现,达到100%的过程并没有那么痛苦,反而会因为自己在没那么痛苦的状态下达到目标而愉悦,这就是放松的作用。
如果在体式的练习中实在无法做到放松,那么就从瑜伽休息术开始学习放松吧。
在一天的紧张之中,抽出这10分钟的时间,把自己完全放空,跟着老师的引导一点点放松自己的身体,放空头脑,不去思考任何问题,就是和自己静静地呆在一起。
如果思绪总是飘来飘去,也没有关系,一步步来。先试着去关注身体的感觉,从头到脚地扫描身体,两只脚的感觉有何不同?哪里有酸麻?哪里有胀痛?哪里紧张?你的臀部和背部接触垫子的感觉有何不同?
然后去关注呼吸,你会发现,吸气和呼气时身体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哪里不一样?
去感受,但不去思考为什么,只是感受、观察,不做任何评判。
当你的头脑停止了思考,你就进入了“真”的休息术。
真正的瑜伽休息术,不仅仅是一个体式,更是我们心境的外在反映。
身体是外在的灵魂,当你真正学会了放松,瑜伽休息术自然而然就能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