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有些“怨妇”,不是因为生活琐事“怨”,而是因为换季了。
进入秋季,各大品牌开始上新:17秋流行色、17秋流行设计、17秋流行单品;各大时尚公众号开始安利:“今年秋天别再穿错颜色了”、“今年秋天这个款火了”、“为什么这件单品明星都在穿”;我所在的也是服装行业,除了自己品牌在有条不紊的每周上新外,我还要给做销售的小伙伴们讲我们今年的新品特色。
一波波颜色多样、款式新颖的流行元素进入我的眼睛,主动的、被动的,强烈而充满诱惑。回到家里,打开自己的衣柜,90%的衣服都是黑白灰三色,款式简单中规中矩。强烈对比之下,我的购物欲迅速膨胀起来。
但是纵有家财万贯也填不满壑壑的欲望深沟,何况我没有家财万贯。
我想大多数人尤其是女性朋友都会有过这样的心理体验吧,不然也不会有“每年换季都没有衣服穿,那是因为气质一年比一年好,去年的衣服配不上我今年的气质”这样的网传段子了。
即使挂满一柜子衣服,依然会觉得缺少一件核心款;即使今年新款买了好几套,逛街时候看到别人的出街造型,依然觉得自己少买了一件。你是不是也经常有这样的感受?
我不知道除了买买买,你还有没有过其他想法?我有。
我讨厌被这种情绪包围和裹挟。
虽然在当时我还不知道“极限民”这个概念,但我的潜意识里认为,我不应该把太多精力放在每天纠结穿什么和买什么上。虽然上班上课外出有不同的着装需求,但是这些不能占据我思考的大部分精力,毕竟精力的重点要放在上班上课外出这些事情本身上。
所以我更喜欢自己是在没购物目的的情况下,碰巧遇到了喜欢的款式与颜色,碰巧有试穿的冲动,试穿以后非常满意,然后顺其自然的买下来。
很偶然的机会我听说了“极限民”的概念。我了解到,现在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极限民”。
所谓“极限民”,源自英文的Minimalist,意为“极简主义者”“极小限主义者”,日文汉字统称为“极限民”(日本出现越来越多的“极限民”)。
“极限民”的特征是:舍弃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只保留极小限的生活物品。
在经济社会下,物质越来越丰富和充裕,这对我们本来是好事,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购买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便捷和舒适。
但是因为物质的过度充裕,商家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为了提高自己产品销量,很多商家在广告宣传上由最初的宣传产品改为宣传消费理念。
比如在微博、朋友圈大量被转载和投放的如“爱你的男人一定舍得为你花钱”、“女人你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对自己好一点”、“你对所有人好,就是忘了对自己好”等文章。这种文章的阅读量和转载量一般是非常大的,因为文章里的观点乍听起来是非常有道理的,能够引起大家共鸣,所以会被大量转发和扩散。
但是细想起来是不对的,因为生活是过给自己的,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这应该是由自己决定的,不是看几篇文章就被洗脑然后跟着照做的。
文章鼓励大家所有东西都要用最好的品牌,最高的配置。可是如果茫然遵从文章的理念,而不顾自己的经济条件的话,最后带来的只能是更大的失落感。你会怀疑自己以前的小幸福,会陷入更大的矛盾和痛苦中。
可是我们明明知道,幸福有很多种,决定我们是否幸福的,并不全是金钱和大牌。这样想来,这些不过都是商家营销想刺激消费的一种手段而已。我们要保持清醒,它是毒鸡汤,慢慢渗透你却让你察觉不来。
我们的生活不缺物质,往往是物质太多影响抉择。
试想想你有没有这样的早上,起床洗漱完毕站在衣柜前,面对挂满衣柜的衣服不知道今天要穿哪一件?于是你开始一件件试,这件与那件颜色不协调,那件与这件搭配太奇怪,这几个款式不搭调,那几个风格不一致…折腾半天,一看时间,再不出门就要迟到了!最后你急匆匆从柜子里拉出最简单最基本的那几件衣服,虽然颜色与款式简单点,但也是最不会出错的搭配,迅速穿上,出门上班。
有时候不是我们太纠结,也不是因为所谓“选择困难症”,而是因为可选择的太多了,反而花了眼乱了心,不知道从何做起。
如果你经常出现这样类似的情况,那说明你该给你的生活做“减法”了。
精减你的衣柜、精减你的化妆品、精减你的生活用品、精减你的游戏视频APP、精减你的朋友圈、精减你的微博关注、精减你的业余爱好… 只保留那些你最需要的、最最喜欢的、最必不可少的,回到简约的状态。你会发现,生活变的简单而轻松、日子过的舒适而有趣。
于是,我对自己的衣柜进行整理和分类。选好自己周一至周五上班要穿的外套,留几套可以与之搭配的内搭;因为我的工作离不开讲课,再留两件讲课要穿的衣服;再留两套在家穿的衣服。剩下的我分类成淘汰的、能送人的、留下以后备用的,打包收起。
这样一整理后,我整个人就像减负了一样也轻松了,情绪也不再“怨”气冲冲了。最重要的是,早上出门前再也不纠结了,很节省时间。
这样的感觉真的很好,你可以试试。
日本一位名叫佐佐木典士的出版社主编是一位典型的“极限民”,他有很多兴趣爱好,爱读书、爱音乐、爱漫画、爱摄影…因为爱好广泛,他的房间塞满了物品:书本四溢的书架、堆成小山的CD、成套的大量漫画、不同年代的各式老相机…他为此十年没有搬过家,因为东西实在太多了!
因为一次旅行,他感受到了极简带来的禅意。回去以后开始改变,他动手处理掉了包围自己的物品,只保留了三件一模一样的白衬衫和三件外套、三条裤子。处理完生活物品后,他搬了一次家,只花了半小时。
和佐佐木典士一样的,乔布斯、扎克伯格也是奉行极小限主义的“极限民”。史蒂夫·乔布斯在他1989-2010年20多年间,着装几乎都是永远的黑上衣+永远的牛仔裤;出现在公共场合的扎克伯格,永远都穿着一件不变的圆领灰色短袖+黑色外套。
我当然不是“极限民”,但是我尝到了把衣柜做“减法”以后的甜头。
变身为“极限民”的佐佐木典士出过一本关于极简主义的书《我们已经不再需要物品》,书中总结了他成为“极限民”之后的12条好处:
1,有了自己的时间;
2,生活变得愉悦轻松;
3,感到了自由和解放感;
4,不再与他人做对比;
5,不再畏惧他人的目光;
6,拥有更强的行动力;
7,注意力更集中,更彻底的做自己;
8,更加节约,也更加环保;
9,变得更健康,有安全感;
10,改变了人际关系;
11,开始深刻地品味到“此时”“此地”;
12,能够心怀感谢。
可能有人会说,那都是成功人士,因为他们体验过了非常充裕的物质,所以才会烦到有极简的想法。我们一众普通人,哪有那么多富人的烦恼?
是的,人只有在享受了充裕的物质之后,才会被其所累。我说这些也不是想劝谁去做“极限民”,毕竟“极限民”也不是想做就能做的。因为作为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生活不只有我们自己,还有父母、孩子等一大家子人,生活环境可能没法允许我们把常用东西精减到个位数。
但是当我们感到精力被物质所累、情绪被物质所影响的时候,我们最起码得有整理和改善的意识。
我们最起码知道,我的生活--我想过的生活,一定是由我主导的,一定是我内心所想要的那样,而不应该被物质所左右。
适当的为生活做“减法”,你不再纠结,不再“选择困难症”。我们会生活的更简单、快乐、纯粹。
做完“减法”,回归到自然舒适的状态来,我们必然会将注意力转移到的关注事情本身、自我本身上,我们会更留意聆听内心。
那么,你喜欢画画,你会更加专注绘画;你喜欢音乐,你会更加专注钻研音乐;你喜欢读书,你会更加沉下心来读书;你喜欢小孩,你会更加有耐心和小孩玩耍,你会更加关注她的细微表现和内心成长…
你喜欢什么,你会更加专注于什么。这就是我们在给自己做“加法”的过程。
这样的“加法”会让我们产生心流(不觉时间在动而过后发现时间过的飞快的感觉)、会带来高度专注做事的愉悦感、也会带来事后的成就感以及自我满足感。
这些是物质给不了的。这些比什么都金贵。
“减法”让我们活的更简单、更轻松;“加法”让我们生活更快乐、更幸福。
常做生活加减法,有益身心,谁试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