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乳,征鸟厉疾,水泽腹坚。
《历书》记载:“小寒后十五日,斗指癸,为大寒,时大寒栗烈已极,故名大寒也。”《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在中国农历的安排里,这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农历年的最后阶段,新生的春天即将到来。物极必反,是为大寒。大寒节气一般跟农历的岁末时间重合,农谚所谓:“小寒大寒,杀猪过年。”“过了大寒,又是一年。”
大寒的物候是: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母鸡就能够产蛋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此时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厚最结实。
习骅在《中国历史的教训》中写道,乾隆皇帝有一天早朝,无意中跟大臣闲聊,问起他们早饭都吃了些什么,其中一位大臣回答说自家家境不怎么富裕,只随便吃了几枚鸡蛋。乾隆听了却是大吃一惊,倒吸一口凉气:“天哪,一枚鸡蛋要十两银子,朕都不敢多吃,你还哭穷!”到光绪帝时期,宫廷的鸡蛋进价已变成三十两银子一枚,其实市场上才卖三四个铜板。光绪偏偏好这一口,因此每年要“吃”掉上万两白银的鸡蛋,弄得自己都有点负罪感。有一天跟翁同龢闲聊,光绪问:“鸡蛋好吃是好吃,就是太贵了,翁老师你能吃得起吗?”翁同龢也不敢直言:“过年的时候买个把鸡蛋,给孩子们解解馋,平时不敢想。”习骅感慨:“可怜的光绪皇帝,终生都以为吃鸡蛋属于高档消费。”
按中国的传统习俗,每到“大寒”,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在打扫居室的过程中,全家禁忌说话,因为“闷声发大财”;清扫垃圾不准往外扫,要集中处理,因为“肥水不流外人田”。“大寒大寒,家家刷墙,刷去不祥。户户糊窗,糊进阳光。”“大寒”之后便迎来“腊八”,相传释迦牟尼是在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的,佛教称此日为“佛成道节”。中国佛教徒于每年腊月初八举行诵经活动,并在佛座前献“乳糜粥”。因此,腊八粥也叫“福寿粥”“福德粥”和“佛粥”。“腊八”喝腊八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民间习俗,寓意喜庆丰收,寄望来年日子更好。
传统中国的君子们在此时空里更会注意自己的反省修身,更要注意学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写尽了传统社会读书郎是如何在“大寒”的日子里修行的:“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梅花香自苦寒来”,就深得这种修省之义。
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成为描写大寒节气的名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