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深渊,降自星空

沉迷美色,身体被掏空。

《麦克白》以1000年前的真实人物为蓝本改编:苏格兰大将军麦克白从战场归来,遇到三位女巫,她们预言他会加官进爵、最终称帝。于是野心膨胀的麦克白夫妇杀了国王和潜在对手,犯下重重罪孽最终崩溃、覆灭。

(某苏格兰演员吐槽,这剧写的跟苏格兰人都天生嗜血、粗鲁、迷信似的。)

原作最吸引我的是情节的铺垫和气氛的营造。宿命搭好了舞台,欲望、杀戮、恐怖、疯狂、绝望……逐一登场,在哥特式宫廷阴谋故事里纵横交错,最终死亡张开双翼、落下帷幕。它可能是莎翁最诡异阴森的作品,特别体现伟大导师马克思对英国悲剧的评价:“崇高和卑贱,恐怖和滑稽,豪迈和诙谐,离奇古怪地混合在一起”。

有两个情节读得我毛骨悚然:麦克白夫妇心惊胆战地回顾杀人过程时响起的敲门声,班柯死后的鬼魂。因为实在太刺激多巴胺的释放,又忍不住一次次回顾。

还有那段著名的独白: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 to day. To the last syllable of recorded time; And all our yesterdays have lighted fools the way to dusty death. Out, out, brief candle!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朱生豪译:“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地蹑步前进,直到最后一秒钟的时间;我们所有的昨天,不过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臭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这段也是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出处)

400年来,《麦克白》不断被搬上舞台和银幕,版本众多,比较著名的电影版有OrsonWelles版(1948年),Roman Polanski导演版(1971年),Ian McKellen版(1979年),Patrick Stewart版(2010年)、Michael Fassbender版(2015年),另有2005年BBC迷你剧ShakespeaRe-Told版(James McAvoy主演)。(X-men系列的两代EC都演过这角色了,变种麦克白们组团刷漫威,卡司实力强大中隐隐透露着一丝祥瑞之气。)

在这些版本里,我最喜欢ShakespeaRe-Told版。这部迷你剧共有《无事生非》、《麦克白》、《驯悍记》和《仲夏夜之梦》四集,BBC将四个故事挪进当代生活,用“故事新编”的路数重新讲述,特别接地气,也拉近了观众与莎翁之间的距离。

对这部剧的喜爱始于舔颜,最终折服我的却是编剧脑洞,它对莎翁的改编比25岁的一美更精彩。我一个纯粹但不高尚、也不打算脱离低级趣味的颜狗,一边舔颜一边为剧情击节而歌:还有这种操作?!

当代生活版《麦克白》(以下简称“BBC版”)发生在一个高级餐厅。倒霉催的国王邓肯是餐厅老板,麦克白夫妇、班柯、麦克德夫等主角都是员工。故事开头,他们在热火朝天、干劲十足地冲击米其林三星。剧情按照莎翁的预设,每个人都走向了深渊。麦克白夫妇杀了邓肯,得以主持餐厅工作,也从此日渐疯狂,相继杀了班柯和麦克德夫的家人,血债累累的麦克白夫人最终自杀,麦克白被血亲复仇的麦克德夫捅死,餐厅为邓肯之子所有。

剑指“米三”的高级餐厅的设定太巧妙了。不仅因为空间相对封闭,便于集中场景与情节,更在于餐厅的环境。

充满肉块、血水、火光、白刃的后厨如战场,噌嚓作响的刀斧声是冲锋号。在这个混杂着汗水与荷尔蒙的焦土之上,战士们血脉贲张地手起刀落,备料、烹饪、摆盘、上菜……行动干脆利索、一丝不苟。大厨胸有成竹地操控着千军万马,他和战友们如此渴望第三颗星星,梦想与食材一起,在热腾腾的锅里欢快地冒着油花。

而且餐厅也给麦克白提供了随手可得的凶器。

如果还有什么比餐厅更像当代麦克白的战场,那就只剩手术室了。(副主任医师常被主任医师抢功甚至抢论文,又被阴阳先生预言会扶正,于是冲动之下大开杀戒,似乎也行得通。)

BBC版的角色年龄可能是史上最年轻的一版,邓肯是个中年大叔,其他主角30岁上下的样子,刚出场时朝气蓬勃、斗志昂扬。可就是在这鲜花着锦的人生即将展开之时,他们接二连三的凋零,宿命的荒谬无情更令人痛惜。

麦克白的扮演者当年还不是狂野飙车的鬼畜大手。

25岁的美少年身着白色厨师袍(异常显矮)在阴暗的楼梯间对着Keeley Hawes演的Lady M情深似海地一笑,带着笑意步入厨房、唱着歌咔咔磨刀,然后行云流水地把一个猪头大卸八块,这几分钟的戏看得我鼻血横流。(一美唱歌超级苏)

他此时的热情开朗有多动人,后来的疯狂就有多瘆人,悲剧就是美好的事物毁灭——还要由它自己摧毁,简直一记重击。

原作三女巫在电闪雷鸣的荒原中登场,为全剧拉开帷幕。

FIRST WITCH: When shall we three meet again? In thunder, lightning, or in rain?

SECOND WITCH: When the hurly burly's done, When the battle's lost and won.

THIRD WITCH: That will be ere the set of sun.

FIRST WITCH: Where the place?

SECOND WITCH: Upon the heath.

THIRD WITCH:There to meet with Macbeth.

……

ALL: Fair is foul,and foul is fair. Hover through the fog and filthy air.

朱生豪先生对这段台词的翻译,可谓现代翻译史上的神来之笔:

女巫甲 何时姊妹再相逢,雷电轰轰雨蒙蒙?

女巫乙 且等烽烟静四陲,败军高奏凯歌回。

女巫丙 半山夕照尚含辉。

女巫甲 何处相逢?

女巫乙 在荒原。

女巫丙 共同去见麦克白。

三女巫 (合)美即丑恶丑即美,翱翔毒雾妖云里。(同下。)

七言诗的形式特别符合女巫鬼气森森的身份和台词营造的诡异气氛。在莎翁的时代,尽管“迷信”盛行,但女巫仍然属于超自然的范畴,她们的出现类似于用独特的身份“剧透”。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城市生活并没有给女巫存身之处,于是BBC把草蛇灰线的任务派给了清洁工。

清洁工如同真实存在的“隐形人”,穿梭在城市的角落,掌握着无数秘密,虽然人们常常要跟他们打交道,但往往对其视而不见。他们会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出现,而他们的经历却不为人知。

加官进爵的预言对麦克白来说,到底是开启了他心中的恶,还是在他心中“植入”了恶的观念?一直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BBC纪录片《揭秘莎士比亚》认为演员要自己决定这到底是人性的堕落还是道德的沦丧。这也是莎翁的魅力:无限延伸的创作和再创作空间。编剧、导演、演员、观众的理解各不相同,无论那种理解都有合理性。

BBC版铺垫了麦克白将不满堆积为恶并付诸杀戮的过程。邓肯把麦克白的原创菜谱和功劳据为己有,又打算让毫无厨艺天赋的儿子继承衣钵。麦克白多年的辛苦付之东流,虽然委屈却未存不轨之心,毕竟他很满意餐厅的待遇。然而强势的Lady M不断念叨“你真没用”、“邓肯亏待你太多”、“只要干了这票,我们就是人生赢家了”,甚至描述夭折的孩子死前场景,一步步把麦克白推向作恶的边缘。(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分析这对夫妇,Macbeth和Lady M可以视为同一人物的不同人格,一个问:我要不要作恶?另一个答:好呀好呀Let’s do it)

一旦起心动念,便覆水难收。麦克白最终趁着一群足球流氓高呼’England’的噪声杀了邓肯(看到这段脑洞一歪,对一个“苏独”高呼England,这不是刺激他么),并嫁祸给了在餐厅打黑工的非法移民(原作是麦克白把邓肯的两个看守杀了,当代生活么不能随意杀人)。

原作另一噩梦——班柯还魂,则借用了好莱坞恐怖片元素。麦克白在班柯死后忽然接到他的来电,打开手机看到了死亡现场的视频,再一抬头,发现班柯的鬼魂端坐在对面,脸色铁青、胸前浸满了血。古典闹鬼题材掺入当代科技元素,效果比原作更诡异。

麦克白夫妇一边杀人,一边陷入崩溃和疯狂,BBC版设置了几个小细节,精心渲染了整个过程。

比如麦克白喝牛奶。快乐的小厨师一出场就裸着上身(当年的一美还是骨肉匀停的少年身形)抄起一大瓶牛奶对瓶吹。他邪念初生时,失手打碎了瓶子,扎得满手血。杀了邓肯之后再喝牛奶,仿佛瓶子里掺着血。他的幻觉也从此开始,玻璃瓶口的血、煎锅涌出的血、妻子洗澡如同浴血,每一次都更深厚、更汹涌、更粘稠。

还比如Lady M化妆。开头她一根根地刷睫毛,仔细地涂唇膏,唇色特别显好气色。杀人之后她面无表情地坐在镜子前,机械地涂唇膏,脸色异常疲惫。她最后一次涂唇膏,用鲜艳的橘红色狠狠在嘴角与耳朵中间划出一条血淋淋的粗线,然后精神恍惚地爬上楼顶,纵身一跃。

再比如夫妻俩在楼梯间的相遇,最初的甜蜜亲昵变成视而不见、甚至互相回避。

以及数不胜数的洗手和失眠,这两个细节是原作的梗。

(个人理解这对夫妇的死,并不是为了赎罪,而是为了解脱,虽然麦克白在杀人之前有过挣扎,但犯罪之后,他俩从未后悔)。

原作里著名的敲门声,由一个闯入后厨的不速之客担当。他一进门就东翻西找,好像在找证据,并对麦克白步步紧逼:“是你自己招认还是要我查出真相?”当观众几乎要把他视作便衣警察时,他话锋一转:“一看你就是爱干净的人”——哦原来是查卫生的,观众不禁随着麦克白长出一口气。

看到这段我有点疑惑,“敲门声”在原作里出现在第二幕第三场,接近全剧中段;BBC版后移至2/3处,而且让查卫生的装成警察的样子,这是为了与熟悉剧情的观众较量么?“你们以为当代生活版麦克白还是原来的节奏么?我偏要改一下”“你们以为麦克白这就伏法了吗?并没有,他还没杀其他人呢。”“还是莎翁的配方,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这样的疑惑直到剧终才释然。BBC版的改编,以原作为骨骼,以当代凶杀案题材电影元素为肌肉,以日常化的人设和台词为气息。古典与现代、戏剧与影像之间毫无违和感,而且在改编与原作之间为观众留下思考空间,观众可以在毫无悬念的剧情中品尝出不同的滋味。

更重要的是,它突出了莎翁的意图。

原作以古代人物为蓝本,可以视作古装剧;主要角色都是贵族,又可读作宫廷剧,无论是古人故事还是宫廷阴谋,离普通人的生活都非常遥远。BBC版让故事发生在餐厅这一寻常的所在,赋予角色普通人的身份。特别是麦克白,他并非生来就是杀人狂魔,而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与普通人的区别在于他的美貌)。BBC版剥离掉人物身上的传奇色彩,还原了莎翁要展示的来自血肉之躯的恶。恶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普通人也会作恶。他人,自己,皆是地狱。无人幸免。

举个简单的栗子,各位环顾四周,那些踩着别人向上爬的,不正是稀释了的麦克白?

BBC版突显了莎翁对人性的刻画直抵本质,有着超越时代的洞见。也让我看到文学史教材的评价:He was not of an age, but for all time,并不是干巴巴的归纳,而是来自永恒的、高山仰止的膜拜。

BBC版在大幅度改编之余,仍然把莎翁梗玩得很6。比如查卫生的戏精大爷随口掉书袋:“I’m more likely to look kindly on the sins of the confess than the sins of a bloke what has made me work for my pound of flesh.”开头厨师们聊天:“我们在厨房里不提XXX的名字,因为这个名字不吉利,我们只叫他‘苏格兰厨师’(the Scottish Chef)”。喷了!还能这么玩?

《麦克白》出过几次演出事故,导致自带祥瑞体质,甚至在剧场都不能提它,因此人们用“the Scottish Play”代指。这也是为啥我认为X-men剧组很强大。(某苏格兰演员吐槽:我才不在乎呢,封建迷信。)

原作尾声,人们安慰在战争中痛失爱子的老将军西华德:“Your cause of sorrow Must not be measured by his worth, for then It hath no end. ” (朱译:“他的死是一桩无价的损失,您必须勉抑哀思才好。”)

乍着胆子站在巨人肩膀阐释一下:“不要用牺牲带来的悲恸来衡量它的价值,否则悲恸将无穷无尽,因为牺牲换来的结果是无价的。”(站在巨人肩膀上,仍然一米五_(:з)∠)_)

英雄壮举,莫不如是。

在如此阴森恐怖的故事里,莎翁点亮了人的神性的幽光,让人们在飘着血腥味的重重鬼影中,感到勇气带来的慰藉。

BBC版则给了这个故事全然绝望的结局,死亡并没有带来平静,不祥的清洁工又出现了,杀戮和复仇仍将继续。

更有现实意义了呢。

——————废话和安利的分割线——————

最近异常苦逼,每天心中都弹出10000个Fucking。

上班摸不到自己的电脑,导致6周没有更文。

只有吸偶像能让我开心些。

我的腐国墙头,像小本老师这样的慢性失踪人口和抖森这样的急性失踪人口,他们在莎翁剧里的出镜率比商业片更多,为了舔颜就吸了莎翁。

这次大型舔颜的结果是我爬了一美的墙头。

BBC版麦克白是一美早期代表作,他那会儿也就二十四五岁,精致的小圆脸和尖下巴,眼睛里是秋日阳光照耀的大海,笑起来带着拉斐尔前派少女的清甜。他演完傻甜白的沙漠小王子,转过头演严肃题材,业务能力也非常强。到30岁出头,他忽然褪去青涩,美得雍容起来。

放错图了。30多岁的一美。

真正吸引我的是他的表演,一美对年轻版麦克白的演绎让我忘了原作的人物形象。从出场时的开朗、温和、善解人意到后来的残忍、冷血、疯狂,他也演出了层次和过渡,表情、眼神、动作细微的变化看起来毫无表演痕迹。集中补了他的作品之后,发现这只是他职业生涯的初始,十几年来他一直在尝试和进步。看片场花絮,他似乎眼前有镜头而心中无镜头,任何表演都举重若轻,从来没有comfort zone(B站av 8141321,一美近年来最壮观的飙车现场。剧情和台词说不清哪个更污更糟糕,不耽误他一秒钟入戏)。

颜值一直都在,表情管理到位,这奇葩姿势都没崩。

还有这角度

2013年,他主演了舞台剧《麦克白》。

两张剧照放在一起,能看出眼神和气场不一样了。

一美的作品我最喜欢Filth,其次就是麦克白。X-men系列也是舔了又舔。爬墙头始于颜值、陷于飙车、跪于演技。

BBC版《麦克白》也是“大舅”李建军Richard Armitage的早期代表作,平头正脸的大舅喂,鼻子挺拔眼神锐利,丰神俊朗,气度不凡。

BBC纪录片《揭秘莎士比亚》(B站AV1665080,需会员登录)和《扯蛋莎翁史》(AV 17857531)

《揭秘莎士比亚》是2012年BBC制作的“文化奥运”节目,特别适合作为莎翁剧的入门导读材料。

《揭秘莎士比亚》掰开揉碎地讲述了《第十二夜、皆大欢喜》、《麦克白》、《理查二世》、《暴风雨》、《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和《哈姆莱特》八部剧。切入角度大致有历史、戏剧研究、版本学、改编史、导演、表演、考古等,每集请一位参与本剧的演员或导演串场。

理查二世-雅各比爷爷


亨利四世-铁叔


麦克白-伊桑·霍克(全剧唯一美国演员)

他们在剧集里也不断描述、更新自己对莎翁的理解。

分集之间对莎翁的讨论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彼此并不孤立。比如《理查二世》会讨论莎翁到底是独立创作还是团队创作,《麦克白》会给出历史剧的创作依据。对于各种针锋相对的看法,节目也只是如实展示。比如Derek Jacobi爷爷认为莎翁一介草民怎么可能接触到宫廷秘事呢?镜头一转,Jonathan Bates教授开怼:莎翁可以用去宫廷演戏的机会了解皇室生活啊,真不敢相信这么伟大的演员会有这种质疑。

节目对于阅读莎翁原作也颇具启发性。《麦克白》那集说到麦克白夫妇可能是莎翁作品里唯一一对彼此深爱的夫妻。他们在杀害班柯之后的宴会上最后一次同框,从此再也没有一起出现过,因为有着共同的阴暗记忆的人,不愿意再见到彼此。这些细节在读原作时很容易被忽视。

这部片子最令我感动的是英国演员对莎翁的热爱。他们在谈论莎翁时,眼睛里闪烁着光彩,交织着对于职业的尊重和来自职业的自豪。

比如小本老师谈论《理查二世》

以及《哈姆莱特》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有人如此坦诚地公开谈论自己对于生命意义的思索与困惑。

通过这两段,我猜小本是悲观主义者,于是更喜欢他了。

他对莎翁的理解和演绎也已经到了形而上层面,其他同代演员怎么可能与之比肩?

《扯蛋莎翁史》则是莎翁入门导读的恶搞版,充斥着腐国冷幽默、自黑梗玩得飞起,主持人几乎每句都在吐槽,非常过瘾。这剧的画风是这样的:

介绍莎士比亚教育经历:

一本正经地讨论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什么不能双宿双飞:

描述班柯的鬼魂。那个H是椅子背好吗?


此片虽然是恶搞向,但需要观众对莎翁有点认知,不然有些梗接不到。

莎翁体用得太娴熟了

描述理查三世的结局:

他的马脸后代本尼演了空王冠第二季理查三世


《麦克白》其他版本

2010年帕爷版《麦克白》也改成了以二战为背景的“故事新编”,对女巫身份的设置令人眼前一亮,帕爷和Kate Fleetwood演技炸裂啊炸裂。帕爷并没有因为常在莎翁剧里演反派而被定型,他演善良的X教授也令人信服啊。

啊哈哈哈哈法鲨这比例绝了

2015年法鲨/玛丽昂版,我带着16米长的粉丝滤镜都没看下去。这版约等于实景舞台剧,加了特效的战争场面配上莎翁古香古色的台词,达到违和新高度。法鲨也没有突破他擅长演苦逼狠角色的套路(还不如他几乎全程没露脸的Frank惊喜),忘词王能记住那么难背的台词,也实在不容易了。

同样是实景舞台剧的《空王冠》系列,也是在真山真水里说 “Who Dost Thou Thinkest Thou Art”莎翁话语,却并不违和,可能因为《空王冠》特效用得不多,战争场面如俩村械斗,对中世纪还原度高,配原作台词正好。

说到Frank,不得不佩服豆瓣用户,凭着这张剧照就给法鲨看了手相。

你豆画风太清奇。

说到《空王冠》,我一个带着20米粉丝滤镜的抖森粉都难以闭眼吹他的演技。他不是没有演技的人,漫威里的耀眼光彩,回到莎翁剧里,在同龄演员的衬托下,竟然有些黯淡。

有的人走了很长的路,却发现路的尽头横着一条河。

希望抖森能走出comfort zone,导演们别滥用他的身体。

王的红丝绒


1个天才
希望NT Live看到一美的票房号召力和粉丝的购买力,能引进《麦克白》和《三日雨》

他们是我的人生安慰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752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100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244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099评论 1 28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210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307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346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133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546评论 1 30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849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019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702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331评论 3 31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3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260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871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898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