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大家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大概分为三个维度:
第一个是数据管理的维度;
第二个是信息管理的维度;
第三个是底层规律的维度。
过去我们总认为,学习主要是输入和消化的过程:我们通过阅读更多的书,参加更多的培训和课程,增加自己的输入。而当我们理解了底层规律在知识管理体系中的价值后,学习就变成了一个生长和创造的过程:知识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而是彼此联系、相互接触,甚至在一次次的相互作用中,不断产生新的启发和认识。这时你会发现知识开始了自己的生长。
2012年的时候成甲要在一个学习型网站上开一门个人知识管理的课程。当时他并不是一个职业培训师,也没有什么名气,那么怎样引起大家的兴趣并付费学习就成为一个问题。他在构思营销文案的时候并没有着急去搜索写作技巧,而是去探寻问题的本质。他认为撰写营销文案本质上是一个建立信任的过程,那么关于建立信任这方面,心理学上有很多方法来构建和增进认同。所以成甲找到了心理学书籍中构建信任和认同的内容,并找到一篇优秀的营销文案做参考,仔细分析其中用到的心理学原理,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将一些心理学知识应用于自己的文案中。结果出乎他的意料,课程上线不到3天,名额就销售一空。这是成甲第一次深刻感受到掌握底层规律并以此来分析问题的重大影响力。
这里所说的底层规律就是成甲在书中提到的临界知识。
那么什么是临界知识呢?临界知识就是那些能够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
既然临界知识这么重要,那我们应该怎么学习临界知识呢?
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层思维和方法,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书中提到了学习临界知识的两个底层思维:绿灯思维和以慢为快
1、绿灯思维。就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者不同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通常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观点或者尊严受到挑战的时候,出于习惯性防卫我们会反驳对方或者下意识地找外部原因。而这种消极的思维处理会阻碍我们的进步。这时候我们要建立一个更基础的认识,那就是: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我们之所以会习惯性防卫,因为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把对自己观点的质疑与自己这个人区分开来,这样再当我们面对挑战时就可以从容的思考:我的观点是不是可以在别人的意见里进化得更好?
2、以慢为快。“结硬寨,打呆仗”是曾国藩带领湘军打败数倍于己的太平天国军的要领,就是湘军到了一个地方后马上扎营,并修墙挖壕,不管发生什么都要死死守住关键要地。并且在太平军驻地周围挖壕沟,将之与城市隔开使其断粮断水,最终以极小的伤亡率获得胜利。我们学习也要有这种心态,因为真正高效的学习其实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我们想要快速提升,应该努力打通那些知识阻塞,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新方法、新技巧。拿读书来说,当我们计划去读一本书时,我们不要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看完,生怕自己错过了某些重点不利于知识的积累,而是要先快速浏览一遍看看书中哪些章节或概念对我们来说的重要的,然后再把我们的精力和时间放在那些重要的内容上。其实就是要把80%的时间,花在20%的重要问题上面。如果我们把时间平均地、慢慢地花在每一页上,那才是真的效率低。
怎样去提升学习临界知识的能力呢?
首先,要学会反思,反思并不等同于总结,而是要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
反思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三方面的作用:
(1)发现知识误区(2)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3)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那我们应该怎样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呢?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3)培养记反思日记的习惯
其次,以教为学,也就是把教别人的过程作为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以教为学会带给我们三个价值:
第一,因为要教别人,就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而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
第二,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
第三,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方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
我们在以教为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思考自己所教的内容是否经得起考验,只有真正知道我们拥有的知识的局限性所在,我们才配真正拥有这个知识。
最后要刻意练习,很多人对刻意练习有个误解,认为只要付出了坚持不断的努力,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得超凡。其实刻意练习的核心假设是:受训者必须通过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才能真正有突飞猛进的进步。这里说的心理表征,就是指我们的大脑在思考问题时对应的心理结构,也就是元认知。
如何通过刻意练习来提升元认知能力呢?作者给出了三个建议:(1)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2)将基本知识组成更大的知识能力单元;(3)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与认知框架相关的临界知识和其他能力,极大地提升自己的认知效率,进而表现出让人惊讶的认知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