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习得性无助对策讨论贴

讨论任务


一、整体分析   

        这一类“顽疾学生”的学习认知与学习习惯应该是长期形成的,在长时间的学习不自信中越来越自卑,直到自我放弃。他们的这种现状或许已经很难改变,心里缺乏一种内驱力,挫败感较为严重,他不知道怎么去学,觉得一切都为时已晚,老师和家长的好言相劝已经对他们不奏效。

        这部分孩子实则是内心最痛苦的,他每天生活的跟大部分人都不一样,自己也会把自己归为另类,还爱面子,一直维护着不愿意改变的自尊心,不愿意撕去面具。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进入这类学生的内心世界,深层次去了解他们。

二、相关理论分析

1.成就归因理论

      这类成绩不好的学生缺乏积极正确的归因,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将失败归因为不可控的因素如个人能力,及外在的因素任务难度等,无法建立自我努力的动机,身心状态不佳,放弃努力的可能性。

      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尝试对取得的成功与失败积极正确归因,归因于可控的、稳定的、内部的因素,建立学生的自信,激发其学习动机,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自我效能感

(1)直接经验

      作为教师,要学会认真观察学生并能及时捕捉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哪怕是很小的进步,及时评价与鼓励,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进步与提高,积极接纳自己,认可自己,树立信心与积极性,为下次挑战做好心里建设。

      当然,教师一定要能做到因材施教的去判断、多元的评价学生所取得的成就,让所有学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充分自信,增加自我效能感,取得全面发展。

(2)替代性经验

      教师可以采用摆事实案例,讲道理的方法,让学生进行结果推测,如功效推测和能力推测。通过对他人成功案例的分析和认识,去推测某种行为持续所达到的结果推测,先去明确成功的可能性。再者,要对自己是否具有这种努力的能力进行预判,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有一定的推测。

三、文献后的思考

      对各个阶段的学生来说,学生普遍都具有较高的学习期望,且学习态度也良好,但学习动机往往比较薄弱,影响原因可以归结到学习环境不佳,学习能力强弱不一、不能找到适配的学习策略等,影响学习成就效果。

        各个阶段的学生的认知水平、身心发展状况以及所教授知识的难易不同,但通过相关论文研究分析,都表现在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强,尤其是缺乏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优质的教学环境,通过实践去寻找适配的教学策略,也就是“缺什么,补什么”,维持学生较强的学习期望与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及学习成绩的提高。

心里发展与教育案例讨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