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课间,和几个同学说,快放假了,你们是不是很开心啊?有好几个男生说,放假是好,但是我不一想回家,我宁愿待在学校里也不回家。
听了他的话,我很是惊讶!怎么还有不想回家的孩子。细细问问,才知道,回家又要面对整天除了麻将就是总是骂他的妈妈。在他口中那就是怨妇,更年期。
亲子关系和谐的前提是:停止抱怨,保持同频。
有很多妈妈一直在抱怨,你的衣服总是乱扔;自己房间也不好好收拾;你的字写的像虫子爬一样,你的成绩总是考不好等等。
去其一个在那里抱怨,不如全家人一起坐下来,开个家庭会议。把孩子孩子的衣服应该放到哪里?房间如何收拾才算整洁?成绩达到什么水平才算成绩好?
把这些事情都拿到桌面上,事前明确标准,达成共识。让孩子心里清楚,他如何做才能达到家长的要求。
还有,在制定标准的时候,要孩子一起,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制定一个孩子自己认为能达到的水平,不可过高。
有时候达成共识以后,孩子们也不一定按要求执行,家长可以主动出击,积极表达自己的需求。
例如:孩子又一次没有做家庭作业,可以和善而坚定地和孩子说:不写作业,不能巩固上课老师所讲的知识,这样的话,你对知识掌握不是很牢固。
孩子听到你这样说,就会想,要想把知识掌握牢固,巩固老师所讲知识,最好的办法是又对又快地完成作业。
面对没有写作业的孩子,对他大吼大叫是没有用的。
很多家长,一边希望自家孩子各方面优秀,一边在训斥孩子,你是个“猪头”啊,怎么这么笨,这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
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子,就把孩子看成什么样子。
如果你希望孩子有礼貌,再遇到熟人的时候,你可以说“宝宝,这是陈阿姨”,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这样他心里会知道,妈妈告诉我,那个人是陈阿姨。
可能孩子不会立马像大人想的那样,跟着大人一起叫人。
但是,比起“宝宝,你怎么不叫人呢,我家孩子就是害羞”这样的话来说,“宝宝,这是陈阿姨”是比较妥当的。
是不是初次见面,孩子和陌生人打招呼的方式就是不说话,和熟悉的人是不是聊的很好。
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多从孩子的优点入手,培养孩子的自信。
不抱怨的世界,才会让我们拥有和谐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