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接送外孙上幼儿园的时间并不长,也就是刚进幼儿园小班不久的两个来月。对幼儿园行为日常的了解,也仅止些许肤浅的表象。最强烈的一点感受就是,幼儿园不是初级小学的“预科班”。孩子们在这里,接受的不是文化知识的早教,而是率性童真的释放,健康快乐的成长,健全品格的培养。
他们的班级虽然也分大、中、小班,但却不是机械生冷的命名,而赋以孩子喜闻乐见的动物形象,比如外孙所在的这个小班,就被称为“鸭子班”,教室门楣上贴着一个漂亮可爱的卡通彩画鸭子,可乐而又深得孩子喜爱。
为了孩子更卫生更安全地“玩儿”,小朋友进教室,需要先将鞋子脱掉放入衣柜,光着脚丫或仅穿着袜子进去。一帮孩子就地乱爬、滚作一团,是打开教室门最常看到的景象。
小孩子最喜欢扒沙子和玩水,所以每个小朋友的衣柜里,还专门挂有一套户外玩耍淘气时穿的、表面敷有胶皮的防水衣裤。
以快乐地玩耍为第一要务,使孩子们的身心时时与愉悦为伴。所以,每次接孩子的时候,都见他们在院子里快乐地嬉戏,从未见到哪个有眼巴巴盼着家长来接的委屈模样。
在德国的幼儿园,你不要指望孩子除了玩儿,还能有在“起跑线”上占得先机的早期开发。如果说有什么与“文化课”沾边的东西,那也只有绘画和手工。而家长能看到的成果,就是他们拿回家或者贴在教室走廊、门厅的作品。当然,这种展示性的作品荟萃并不带有任何选择性,也不打分评判高下,而是全班同学作品的集中平等展现,每个同学都拥有同样的成就感。
园里或班里搞一些特色活动,通常也会通过类似墙报的照片剪影展示给家长。从这些照片展示中,也体味不到扬抑,每一位家长都会很容易地看到自己孩子的身影。
没有厚薄、不分等级、不评优劣,根本觉察不到我们通常最在乎的所谓“起跑线”,是他们幼儿教育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接孩子时,老师一般都会给家长看一个表格,上面记录着每个孩子的行为表现,其中的重要指标,居然是出乎意料的“吃饭如何”、“休息怎样”。
还有一件事印象很深,那就是小小幼儿园孩子的“社会实践”课。
先前租住的慕尼黑新佩拉赫有个大型的购物中心,在那里不时可以见到有幼儿园老师带着一群孩子逛超市。当时还有点儿不解,心想这个幼儿园是没地方玩了么?怎么带着到这儿来了。
没曾想,自己孩子上幼儿园了,竟然也是一个模样。
搬新家后,附近也有一片商业区,也常见外孙幼儿园的老师带着孩子们去超市。通常是两位老师带着班里十几个孩子去。因为距离不算近,一般两位老师要推着幼儿园特有的那种可以坐好几个孩子的手推车。一半孩子乘车,一半孩子步行,可能途中会轮换。
没具体观察过他们去超市做些什么。猜想,或许是接触、识别各种物品,类似于我们常教小孩子看图识物什么的,总之应归于社会实践内容。
从幼儿园起,就让孩子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这种开放式教育是德国幼儿园留给我的又一个深刻印象。
团结友爱,则是幼儿园行为日常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比如小朋友生日的快乐分享(将另文介绍),集体主义意识的播种,也在潜移默化的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着培养。
非常难忘的,还有一次全园家长会的大派对。
会前,许多家长就开始为这次大派对忙碌。因为,按照似乎约定俗成的惯例,派对上的点心、饮料等食品,是由幼儿园食堂和有条件的家长共同提供的。
女儿女婿都上班,我们家的任务就落在了我的身上。经一番琢磨,做了一大盘油炸地瓜丸子,蒸了一锅小笼豆沙包。考虑到外国人喜欢吃薯条和甜点,这两样都有相当的口味,又具中国特色,思忖应该能被接受。
家长会开始的时间是下午,家长们纷纷赶了来。
派对摆在幼儿园的大草坪里,几张大条桌摆满了林林总总琳琅满目的点心。与外国人喜爱的各色蛋糕甜点等不同,我贡献的这两样,相形之下颇有些貌不惊人。尤其是豆沙包,听女儿说,介绍的标牌上写的是“中国馒头(德语)”,就更觉得难受待见了。
家长会开始,大家都开心地吃吃喝喝,乐不可支。至于教育学博士出身的园长讲的什么,以及请来的幼教专家讲的什么,似乎没人在意。当然,我更是一个字也听不懂。
眼瞅着地瓜丸子下得还可以,豆沙包却迟迟没人动,心情很有些沮丧。
转机就在一瞬间。
待家长会转入集体游戏时,工作人员开始收餐品、撤桌凳,我扭脸朝“中国馒头”望去,惊喜地发现:盘子竟然空了!
回头听女儿讲,外孙同班一位小朋友的妈妈夸赞称,“中国馒头”太好吃了,她一连吃了两个。
呵呵,高兴坏了。这就叫海水不可斗量,包子不可貌相。
接下来的游戏环节,是教师、小朋友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虽然游戏比较简单,或用我们的话说有点儿“弱”,但着重体现集体协同,在欢声笑语中,润物无声地注入了团队合作的精髓。
好了,幼儿园的话题告结。
最后,谈谈德国的儿童金。
为鼓励生育,减轻抚养儿童的家庭经济负担,许多国家都有儿童金发放政策。从婴儿出生直至成人,按一定数额每月定期发放。
德国的标准,没查过相关资料,仅以外孙为例说明问题。
外孙2014年出生,第一年每月180多欧,以后逐年均有一定增加,现在七周岁,每月可领220欧。
听说,为鼓励多胎,第二胎的儿童金数额,其基数大于头胎。依次类推,生得越多,儿童金的基数亦依次增高。
不过,这样的政策并未刺激德国人多生,接触到的德国家庭,大多数顶多生两个。
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土耳其人。
现在,土耳其人已成为德国人数最多的移民种族,人口已超过200万。而且,他们也有着很强的生育意愿。
所以,往往有这样的情景,你若在草坪、花园或者游乐园里见到一两位女士带着一大群孩子在玩耍,千万别以为那一定就是幼儿园的老师与小朋友,没准儿就是土耳其妈妈在带自家的孩子。
带孩子的土耳其妇女很好辨认,她们的体态特征比较典型,福福态态胖胖的,一般穿长裙,远远望去,是那种很有占地面积的圆柱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