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六月的天,小孩儿的脸,那是说变就变。可这五月的天也不大成熟,同样心性不定,喜怒无常。早上不阴不阳,感觉正憋着什么坏呢;中午烈日炎炎,让人以为阴云消散,心情晴朗且兴高采烈了;结果,到了傍晚,却狂风大作,将天地吹得乱作一团,这还不算,紧跟着就噼里啪啦,将归家的人们淋个正着,也冷个够呛。
今天立夏,却感觉过了三个季节,春夏秋都全乎了。记得曾经看过一个段子,说这多变的天气和温度:“这鬼天气,昨天28度,今天16度,明天9度。每天都很忙,忙着穿秋裤,脱秋裤,洗秋裤,收秋裤,找秋裤,穿秋裤……真是众里寻它千百度,你要几度就几度!”还有人说“早上穿秋裤,中午穿短裤,晚上穿棉裤。每天忙着啥?忙着换衣服。”这些段子用来形容今天的天气,那真是很贴切。
记忆里也有这么一个画面:阳光明媚中走进教室,认真听课写笔记,一节大课快要上完了,突然感觉鼻子里飘进了尘土的味道。被这不和谐因素打扰,抬头四望,想要找寻元凶。才发现,一节课的时间,天地竟然变色了。进教室时还是风和日丽,而此刻却天昏地暗,感觉已经日暮降临了。
走出教室,才明白,这是刮沙尘暴了。疾风裹着尘土,铺天盖地,日月无光。宿舍是回不去了,这天气,没给人们留喘气的空隙。于是就近去了图书馆,想避一避这肆虐沙尘的风头。
图书馆一如既往地安静,将那不安定似乎隔离在门窗之外了。不一会儿,外面时不时传来“嗷呜嗷呜”的声音,似什么东西在叫,又似车子被陷沙坑,使劲轰油门却爬不起来。内心十分奇怪,这外面怎么啦?但周围同学却十分淡定,一点都没有表现出惊奇。自己也不能大惊小怪,又低头看书。过了好一阵,这声音却始终没有停止。终是忍不住好奇,碰碰旁边的舍友:“这外面是啥声音啊?感觉在跑车的样子。”舍友一脸茫然:“啥啥声音?”“你听啊,这么大的声音,一阵一阵的,让人毛骨悚然啊。”舍友一听,然后闷笑不已:“你这个没见识的,这是刮风呢,风声。”舍友说完就接着低头学习去了,独留风中凌乱、目瞪狗呆的我。
我的神,这竟然是风声!刮风能有这么大的动静?真是长见识了。
在家乡的那些年,很少使用“刮风”这个词,我们都说“吹风了”或者“吹大风”了。到了北方,听见的最多的是“刮风”,很少听见“吹风”。一开始还不是很理解,但看多了北方的风以后,觉得这个词用得真是太贴切了。
我们常说一方一俗,地方不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而语言,更是一个地方它的特色的鲜明体现,认真去琢磨一下某个地方的语言,是走进这个地方环境、人文的一个很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