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一法曰:疏肝通络。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宜兼通血络,如旋覆、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等。
笔记
《金匮》旋覆花汤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肝着”之“着”字,乃附着之意,言营气痹窒、络脉瘀阻之时,肝脏气血郁滞附着在肝脉所循行的胸胁部位,病人可能出现胸胁痞闷疼痛之症,捶蹈之后,气血暂时稍通,痞闷疼痛亦可稍减,故“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气血得热则行,亦可减其不适,故“先未苦时,但欲饮热。”
旋覆花《神农本草经》谓其咸温,主结气,胁下满,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故《本草汇言》云:“旋覆花,消痰逐水,利气下行之药也,”
为什么通络一定要“辛润”?
辛药本身即具有润的作用。“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应用既是辛味药,又具有润滑作用的药物。病入于络,络血瘀痹,病程必然已久,病人体质渐弱,其瘀血亦多成顽固的干血,如大刀阔斧急促攻逐,不仅伤人身体,而且瘀于细小脉络中的干血亦未必能祛,故必加润泽滑爽之药先予溶化,此后才便于在气的推动下祛除之。
化瘀灵(旋覆花、当归、郁金、桃仁、茜草、泽兰、柏子仁各10克)的主症是:①脐上水分穴压痛明显;②脉沉涩;③患者诸症常觉休息时加重,活动后减轻,尤以周身沉重、手足憋胀表现更为突出,常诉睡一宿觉周身沉重,难以转侧,醒来手足憋胀,两手发胀难以拳握,但下床活动一会儿反而减轻。
凡瘀血病证多于夜间睡眠时发病或增重。
苓桂茜红汤(茯苓、桂枝、茜草、红花): 胃脘部拍击有振水音,并伴脐上水分穴压痛者
怎样确认瘀血证?
主症:①脉涩。这是瘀血证的必备脉象。②诸症活动时减轻,休息时加重,尤以夜卧时明显。③疼痛局限而非弥漫,为深压痛或敲击痛。在腹部多现深压痛,在胸、背、腰部多现敲击痛。
佐症:①病程较久。生大气或受较重外伤后,常恰好5年后发病。②常发生于体力劳动者或经常高强度体育锻炼者突然较长时间不劳动或不锻炼后。③晨醒后周身沉重,颈项板滞转动不灵,两手指发胀难以拳握。④全身不定何处出现针刺样疼痛,走窜不定,时有时无。⑤个别患者可在下肢皮肤出现紫癜,呈点状或块状,按之稍有疼痛(但亦有不痛者)。呈块状者石家庄地区百姓称为“鬼拧青”,意为不知何时所起,可逐渐吸收消失,但以后又不定何时再发,常呈独立的一块。⑥育龄期妇女,病情常在经前加重,经至则缓解或减轻。
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
当敲击右胠胁部位时,感到剑突下疼痛明显,而敲击其他部位则无异常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