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师父,今天一心上班的时候,看到两个年轻人挤地铁挤到打起来了。
师父:一心,这件事你怎么看?
一心:师父,我发现很多人喜欢动怒,更有甚者对身边的人拳脚相向。每天挤地铁,这种事情太常见了。
师父:一心,他们其实都是被内心的欲望所困扰。欲求得不到满足,心里就会生“怨”气,才会做出这些不好的行为。
佛经中把怨归咎为“所愿不得、所欲不遂”,也就是世人常因为“不诚心、不如意”而出现的不满情绪,具体就表现为抱怨和责备。
一心:师父能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吗?
师父:假设,一心你走路不小心撞了人,那人立刻火冒三丈,这便是怨的一种情绪表达模式。
一心:那恨呢?
师父:恨则是不好的情绪溢满之后产生想报复、攻击的心理行为。比如,你走路撞了人,他就会很生气地反过来再推你一下。
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选择发泄出来。
有人会把怨恨积攒起来,怨恨在内心无形无相,身体需要大量的能量去支撑这个行为,长此以往,就会反噬自身。
一心:哦我明白了,如果我们常带着怨恨生活,就会不自觉造罪业!
师父:如是。所以,一心,化解怨恨,对身体对修行,都至关重要。
一心:那师父,如果不小心产生了怨恨的情绪,我们应该如何去化解呢?
师父:在佛学中,化解怨恨有三个方法,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是随缘,尽人事听天命。假设有人欺负你,不尊重你。你就当做前世欠他的,今生来赎罪的,以前种的因,所以结了这个果。
一心:这方法似乎有些消沉,有别的方法吗?
师父:第二境界是忍力,不与之较劲。把它视为修行路上的考验,磨炼自己的忍辱能力。
即是忍辱,就不能逃避,不停的修正心态,慢慢的适应。在不顺的环境下修行,通过愿力跟罪业做个了断,彻底的端除怨恨。这也是大多数人会选择的方式。
第三境界则是菩提心,就是常说到的慈善心。佛经中提到: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通俗点说,就是待众生受过,比忍又升华了一个境界。忍的另一面是吃亏,在吃亏里修慈善心。只要放下,心境才能清明。
一心:放下?会不会很难?
师父:难,也不难。
曾经有苦者问弘一法师:心中有恨的人,如何放下。
弘一法师就回答他:把所恨之人的名字写一长生牌位供在佛像旁边,每天香花供养他如佛。
为他祝愿祈福,替他受罪。爱人,才是最大的慈悲。
既能生,就能灭。
生活五味杂陈,有善业也有罪业,在体验痛苦的过程中,参透生活的真谛,才能得到生命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