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
困扰我们的不是问题本身,
而是我们对问题的错误假设。
01
我们生活当中会常会遇到很多死循环。
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所以无法投入,因为没有投入,就产生不了有成果的成就感,没有成就感的正反馈,就更不喜欢。
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思考就只能继续低水平的忙碌,越是没法从忙中解脱出来。
男友工作忙没时间陪女友,女友抱怨想要分手,男友一听着急赶紧三陪,女友想想也觉得对方挺重视自己,风波平息,结果没过多久男友接了大项目,又回到了忙碌状态,女友吵闹要分开。
……
类似这样的事情太多,每个人都像在铁圈里努力向前跑的小白鼠,被推着我们一直向前,却停不下来,困在这种反复的循环中,最终精疲力竭。
这些都是围困我们的局,我们想要改变,想要破局,但越努力,越无力。
02
保罗.瓦茨拉维克在《改变》这本书里把事情的改变分为两种形式:第一序改变及第二序改变。
第一序改变,指的是系统内改变,系统本身维持不变。改变状态,改变体验;
第二序改变,指的是对系统的改变。改变模式,改变结果。
想象你在一个交叉的十字路口,没有信号灯,车从四面八方同时驶过来,有的车要转弯,有的车要直行。车越来越多,交通陷入一片混乱,无论怎么走,你都会卡在横七竖八的车辆中。
这个时候,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混乱呢?
加个红绿灯?
但这个时候局面已经死了,要是在还没有拥堵前加,或许还比较有用。
答案是无解。
因为无论你是动,踩油门往空挡处扎;还是不动,处在原地等其他车辆自然疏通,局面都不会有起色。
也就是说,无论你如何改变你的状态,或是用精神胜利法把内心的糟糕体验催眠成“情况没那么糟,还好还好”,在这个平面交叉的二元视图中,都是徒劳。
因为正在企图用第一序改变来解决你所面临的这个系统,而你无法从内部产生系统自身发生改变所需的条件。
这就像一个人无法揪着自己的头发往上拔一样。
那该怎么办呢?
回到刚刚的想象中,如果现在我们在十字路口架个立交桥,把二维平面交叉变为三维立体,那么不用红绿灯,由于空间维度的新增给车辆疏通开放了一个全新通道,由此问题得到解决,死局变活了。
当你把二元下的问题提高了一个“次元”,放到三元视野来进行观察,破局就有了可能。
这就是第二序改变,这里的重点在于第二序改变不是对体系内原元素的增补或调整,而是改变问题所处的整个系统,二维系统直接被升级到三维。
对于一个任何走不通的死循环,光是第一序改变是不够的,需要第二序改变;
光是修东墙补西墙是干做功,要直接拆头顶的天花板;
仅跟着直觉运用常识是不够的,要有意识反直觉挑战常识。
当我们花了80%的心力在进行第一序改变,却期望获得第二序的结果,是无力感的根本来源。
03
如果我们都知道自己正在做的是第一序改变,我想没有人会执迷不悔,当然,部分陶醉在行为艺术里的人除外。
大部分执着于第一序改变的人往往并不自知。
原因在于:他们只能看见系统里的某个元素或单个事件,但却对整个系统视而不见。或者说,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现在的行为会对整个系统产生什么影响。
所以,要想实现第二序改变,首先要能识别出系统。
任何一个系统至少包含三个东西:构成系统的元素、元素间的关系以及系统的功能或目的。
比如学校这个系统,老师、学生、操场教室都是元素;学校的功能是教育学生;老师和学生这两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对于系统,一个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关键是:元素间的关系比元素本身更重要。
也就是说老师、校长可以换,学生来了又会走,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学校还是这个学校,系统还是那个系统。
如果现在学校教育水平不行想做改善,就算是把基础设施推倒重建,请最牛的老师,找优质的学生,都还是会陷入第一序的问题系统:
学校水平不行,牛逼老师请不到,请不到好老师,好的学生生源也招不到,学校水平就更不行……
因为系统内部的关系没有改变。
再比如刚刚男朋友没时间陪女友的例子,如果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模式不更新,那么即使是换一百个女朋友,男生都不可能在工作和女友之间平衡,都会再次陷入吵了哄,哄了吵的应急反应模式中。
所以,看不到系统,每天发生在你身边的事情就像是随机漫步,你会感觉生活在一个惊喜和惊吓混合的无序世界里。
当你看到系统,即便预测不了黑天鹅,你对突发事件也不至于一惊一乍,因为单个元素的增减根本影响不了系统运行,你会有生活在一个有序世界里的淡定和坐怀不乱。
04
俗语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反过来也是一样。
当你看到了系统全貌,你就已经从问题里面出来了。
接下来,我们需要要利用第二序改变,改变系统关系,实现破局。
现在来看另一种死循环。
比如:精神萎靡,去锻炼身体,健身使人精力充沛,精力充沛让人更想锻炼身体,于是锻炼就变成了停不下来的节奏。
不管是否对一件事情感兴趣,先专心投入,进入心流,技艺得到提升,提升就有了成就感,更有了意愿去学去投入,兴趣慢慢就熏出味道来了。
同时一种循环,但走向和最开始的死循环方向截然相反,一负一正。
我们把这两种循环叫做系统回路,它们拥有同样的结构:一旦形成闭环,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回路会自我强化。
所以,正如我们上面所说,你具体做了什么不要紧,你的行为在系统里所形成的关系,也就是回路的方向正向还是负向才是关键。
推动系统持续发展,以及不断倒退的力量,本质是同一个,关键在于系统最开始如何被触发。
是否可以改变触发,把负向增强回路转变成正向增强回路呢?
对于不喜欢和无法投入的死循环,日本的神话企业家稻盛和夫曾说过这么一段话。
他说:
喜欢和投入是硬币的正反面,因为喜欢就会投入,在投入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喜欢。
如果一开始不情愿,但在心里反复自我安慰说:“我正在干一件了不起的工作”“工作是为了提升心性”这样的话,你对工作的看法就会自然发生变化。
然后“拼命”投入,就会有成果,就会产生快乐和兴趣,就进入了良性循环。
他的话并不新鲜,但从中折射出一个极为关键的思维方法,就是:升维。
系统原本的结构是不喜欢和无法投入的二元对立,解法非此即彼,问题僵持在因为所以的简单因果关系中。
当你改变对工作的想法,把从“不情愿”变为“了不起”,你在不喜欢和无法投入中引入了一个“新解释”,问题就跃升到更高的逻辑层次中。
最开始你还是不喜欢,但工作的目的如果从混口饭吃变成了磨练心性的道场,就会触发你的行为由消极怠工向积极投入转化,系统随即进入正向增强回路。
稻盛和夫在这里用的是技术叫:重新框定,指的是当情境未发生变化时,人们赋予该情景的意义改变了,结果也就不一样了。
简单说,重新框定就是事实还是那个事实,但给事实换了个说法,而这种新说法是原说法的后设层级,是更高的逻辑层次,系统被升维了。
你可能会觉得这有什么的,不就是语言游戏么?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过:重新框定并不是让我们注意什么,也没有生产什么洞察,而是教我们玩一个不同的游戏,以使得老把戏不管用。
是的,就是游戏,但却是一个系统游戏。
不懂得系统,不会升维来改变关系的人,可能一辈子都在游戏里被人玩;但看得到系统,会持续升维不断给关系造新变革的人,能制定游戏,自己变身庄家玩别人。
05
很多时候,困扰我们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我们对问题的错误假设。
工作忙碌和无法思考,我们困在了“所有工作都必须做完”的假设中,只有上升一个维度——“战略”维度,重新选择出最重要的事情,直接丢弃不必要的事项,才能脱离战术层面的勤奋,积累出你个人的系统价值。
陪女友和工作平衡,我们困在了“爱只能是满足陪伴”的假设中,只有上升到“想要构建什么样亲密关系”的爱情观维度,才能跳出越爱越累的怪圈,享受到更深层关系的滋养。
我们的破局,无非就是拆掉这些限制住我们的无门框,完成一次次思维的升级。
当你升维的次数越多,你就越能掌握改造系统的套路,困局于你就是破局;
当你看到的系统越多,你就越能看透世界的底层规律,世界于你就越发简单。
世界变得越是简单,你就越是能行动自如,越能大胆穿梭在江湖之中。
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内在心智模式的外在反映;每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力,都体现着不同人对各个系统的理解程度。
不断重新定义你对事情的定义,提升你对世界的感受力,你,就是破局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