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芒果台推出的百集大型专题纪录片《党的女儿》热播,第一集向警予,就让无数网友潸然泪下。
1895年9月4日,在湖南省湘西溆浦县城关西街,一个女婴嘹亮的啼哭,划破了清晨的静谧。
这是当地首富向瑞龄的第9个孩子,乳名“九儿”。这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女孩儿,就是向警予。
向家是溆浦县的名门望族,向瑞龄所创办的“鼎盛昌商号”生意红火,甚至做起了跨国贸易。
全家上上下下,对九儿宠爱有加。
100多年后,她的扮演者胡静感慨:“你本可以天真烂漫、衣食无忧”。
但风雨如晦的旧中国,却让这个富家女早早就告别了天真烂漫。
8岁,她就因感慨国家命运伤心、大哭;
21岁创办学校,不嫁将军却嫁给“豆腐郎”,从此与伴侣蔡和森在枪林弹雨里,寻找火种、散播火种。
33岁被捕牺牲,用血肉之躯“在世界上放一个特别的光明!”
毛泽东说:“她是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女创始人!”
01 旧社会的“清道夫”
8岁的小女孩,会因为什么而嚎啕大哭呢?一件新衣服或一双新鞋子?家长不让玩手机、打游戏?或者没有吃到自己心仪的大餐、没能喝到网红奶茶??
98年前,溆浦县立高等小学的学监陈次伊先生,曾经对向警予的嚎啕大哭很是不解。
陈次伊思想进步、开明,非常推崇西式教育。每次他上课的时候,年仅8岁的向警予都是不错眼珠地认真听课,好几次甚至放声大哭。
陈次伊问:“小姑娘,你为什么这样伤心啊?”警予的小嘴巴一扁,抽泣着说:“听到先生讲国势垂危,九儿很伤心、很难过!”
陈次伊十分惊奇。他后退两步,仔细打量这个8岁的小女生,实在难以置信:小小年纪竟有这样的忧国忧民之心,难能可贵!
其实早在5岁时,向警予就已经令人刮目相看。
那年,她的两只小脚丫被裹得像一只粽子,火辣辣地疼。
疼痛,没有让向警予掉一滴眼泪。但是,看着哥哥们在院子里追逐打闹、上蹦下跳,她扶着门框,却一步挪不了三寸,急得哇哇直哭。
小警予找来剪刀,“咔嚓咔嚓”,把裹脚布剪了个稀烂,把剪刀和又臭又长的裹脚布掷在地上,成为同龄人中的大脚女。
1903年夏,8岁的向警予提出:“九儿想读书,去学校读书!”
父亲问她:“为何读书啊?”
她奶声奶气却很坚定地回答:“为国家!”
就这样,向警予成为当地第一个走进新式学校读书的女子。她最爱读《离骚》和《木兰辞》,成绩是全校“最耸人听闻的第一名”,体育也数一数二,是全校闻名的女“学霸”。
15岁,向警予就读常德女子师范学校。与余曼贞等姐妹七人结拜,对天起誓:“励志读书、教育救国……”
1912年,向警予以优异成绩考取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1914年秋,又转学到周南女校。她把名字从原先秀气的“向俊贤”改为“向警予”,取意对封建王朝旧势力永远保持警惕,也时刻警示自己勿忘救国救民。
1916年夏,21岁的向警予回乡创办溆浦女校,并自任校长。
一天清晨,人们推开家门,惊异地发现:大街小巷干干净净。
原来,这是女校长带领学生们干的。这本是件好事,但在头脑守旧的人看来,却“成何体统”“有伤风化”!
清扫街道上的垃圾容易,但清扫落后、守旧思想却并非易事。
这起因清扫街道引发的轩然大波,反倒让向警予立志成为旧社会的“清道夫”。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来读书,她和闺蜜吴家瑛背着干粮,翻山越岭,步行几百里,挨家挨户劝乡亲们允许女儿读书、别再给孩子缠脚。
水东、两丫坪、祖市殿、花桥、小江、江口……重重群山中,夜色如墨,两个只有20来岁的女孩子,高举着火把走在最前面。身后,跟着一帮八九岁的女孩子。
开学典礼上,向警予亲手为女学生解开缠脚布。她开办缝纫班和刺绣班,为读不起书的孩子补贴学费,勤工俭学。
慢慢地,学生从空无一人到几十直至发展为300余人。
在风雨如晦的旧时代,向警予这个富家女,从桎梏中奋力挣脱出来,舍弃衣食无忧的安逸,成为旧社会的“清道夫”,渴望把旧社会的种种污浊、落后荡涤一新。
这条路很长、很陡、很艰辛,但向警予认准了,并且坚定不移地走了下去。
02 自己命运的“女主人”
向警予是有名的才女,也是公认的美女。才女加美女,便是女神。
在向警予任校长期间,军阀周则范看中了颜值与才华兼备的她,派人上门提亲,想娶她做二房。
向警予的父亲忌惮周则范的兵权,不敢拒绝。继母则想借此攀高枝:“你要是嫁给周司令,可就是将军夫人了,一辈子风风光光、大富大贵!”
但向警予坚决反对。她跟周则范直接摊牌:“我向警予以身许国、终身不嫁,请周司令死了这条心吧!”
1919年,为避免周则范的纠缠,向警予远赴长沙,投靠闺蜜蔡畅,并结识了蔡畅的三哥蔡和森。
当时,蔡和森的母亲葛健豪投考周南女校,考官以“年龄过大”为由将她拒之门外。
性烈如火的蔡和森一纸诉状告到长沙县衙,县知事还算开明,让学校破格录取葛健豪,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向警予对蔡和森的举动十分钦佩,而蔡和森也对传说中“离经叛道”的少女向警予颇有好感,两人相见恨晚。
1919年12月25日,在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中,向警予、蔡和森等30多人,在上海杨树浦码头乘船奔赴法国。
“太美了!”每天清晨,向警予、蔡和森都会早早来到甲板上,一起看朝阳壮美地升起,看船只如犁铧般犁开海面、破浪前行。
两人挥笔合写了一首《向上同盟》的诗,表明在革命征途中相互勉励、共同向上的决心。
蔡和森在后来的《向警予同志传》中,这样描述同船共度的日子:
“警予是事业上的‘野心家’。她不知道别的欲望,唯一的欲望只是要能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
航船离法国越来越近,两颗年轻的心也渐渐靠在了一起。
1920年2月2日,历时一个多月的海上旅程结束,向警予、蔡和森等人来到法国小城蒙达尼。
由于经费不足,大家只能住在地窖和帐篷里。艰苦的条件,没有让他们忘记来到法兰西的使命:为中国革命寻找火种。
蔡和森边在豆腐公司打工,边废寝忘食地学习法语,“猛读猛译”各种马克思主义著作。
向警予也边在树胶厂、纺织厂做工,边自学法语,阅读《共产党宣言》等著作。由于劳累过度,一度“不能支持”。
朝夕相处、耳鬓厮磨,让两个年轻人的感情更加深厚。
1920年5月,在一间普通平房内,两人举办了一场简简单单却又别开生面的婚礼。
“咔嚓!”蔡和森与向警予肩并肩,手捧一本《资本论》,在相机前留下了永恒的瞬间。
没有谁嫁给谁、也没有谁娶了谁,他们因爱情结合、因理想牵手,在动荡的岁月中,组成了“向蔡同盟”。
继母酸溜溜地挖苦:“风风光光的将军夫人不做,却找了个磨豆腐的,真没出息!
向警予得知后,说:“磨豆腐只是谋生的手段。总有一天,‘向蔡同盟’要团结民众,把黑漆漆的旧中国,磨出光明鲜艳的样子来!”
向警予、蔡和森,是情投意合的爱人,也是志同道合的同志。结婚成为“结盟”,这样一“款”与众不同的婚姻,因崇高的理想、共同的追求而更显弥足珍贵、情比金坚。
03 中国革命的“花木兰”
“我的爹爹呀,九儿总要不辱你老这块肉与这滴血,要在世界上放一个特别的光明!”
在法国留学期间,向警予在给父亲的一封家书中这样写道。
成婚当年的9月16日,蔡和森在向警予的坚定支持下,给毛泽东写下长达6000多字的信,明确提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名称,就是在这封信里第一次提出来的。
蔡和森的主张,让毛泽东产生了强烈共鸣。他于1920年12月和1921年1月的两封回信中,对蔡和森、向警予的主张“没有一个字不赞成的!”
1921年9月,法国政府以“强占校舍,扰乱治安”的罪名,遣送包括蔡和森在内的104名中国留学生回国。
不久,身怀六甲的向警予也回到了国内。
夫妻俩迅速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革命者。
向警予领导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妇女运动,培养了大批妇女工作干部;她只身潜入工厂车间中,在与女工们同吃、同住中,传播先进思想。
1924年6月、9月,她先后直接领导上海丝厂、南洋烟厂轰轰烈烈的大罢工。
自1925年5月起,向警予担任中共中央第一任妇女部主任,并当选为中共第四届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
1927年7月15日,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彻底失败,白色恐怖笼罩武汉,党的工作被迫转入秘密状态。
向警予主编的《大江报》,影响力越来越大,她的处境也越来越危险。
组织上劝她撤离,她不肯。血雨腥风中,向警予四处奔走,想尽各种办法保全组织、发动群众。
饿了,把随身携带的饼子掰成小块,就着一碗热水或者凉水填饱肚子。
有时,她一整天就只吃一个饼子,人越来越瘦弱。“但做事却像生龙活虎一般,一刻也不休息”。
向警予自幼仰慕花木兰,她就是那个黑暗时代的花木兰。身披铠甲,不辨雌雄;
她手中的笔,就是锋利的刀剑;《大江报》,就是沉沉夜色中的明灯,为革命“放一个特别的光明”。
1928年3月,由于叛徒出卖,化名易夏氏的向警予遭逮捕,很快就被关押到“杀人魔窟”——武汉卫戍司令部。
武汉国民党当局知道她是个大人物,用尽威胁、利诱、刑讯等种种伎俩,试图撬开她的嘴,却一次次无功而返。
“向警予,出来,你的死期到了!”
1928年5月1日,天还没亮,敌人把向警予带出了牢房。
沿途街上,已经挤满百姓。被苦行折磨得伤痕累累的向警予,忍着剧痛,高呼口号。
“闭嘴!”刽子手的拳头雨点般捶打在向警予身上,鲜血从嘴巴、鼻子里流出来。
“噗!”她吐出血沫,挣扎着举起双手继续高喊,镣铐哗哗作响。
敌人恼羞成怒,死死掐住她的喉咙,抓起石块硬塞进嘴里。
向警予的脖颈和腮颊涨得通红,奋力吐出石块,但马上又被皮带缚扎嘴巴和双颊。
血沫,从她嘴角流出,沿街许多百姓抹起了眼泪。
罪恶的枪声响了,乌黑的枪口冒出阵阵青烟。年仅33岁的向警予永远闭上了眼睛。
时光荏苒,向警予已经长眠地下93年。
像那个年代的许多革命先烈一样,她牺牲安逸的生活、牺牲作为母亲的快乐、牺牲作为女儿在父母跟前尽孝的责任,直至牺牲了自己。
正是有了千万个向警予们的牺牲,中国才有了光明的现在。
“愿我同学做好准备,为我女界啊大放光明!”
100多年过去了,向警予创作的《溆浦女校校歌》,依然每天在溆水河畔唱响,并且将永远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