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权力的擂台上,不折不扣的好人注定是要完蛋的。
用五百后的眼光去看五百年前的历史,有时觉得很精彩,但也有无聊的时候。精彩是因为发生在过去每一个小段的历史里面,人物有着独特精彩的故事;无聊的是,由于历史太长,每一个故事都是在不断的重复!单单就一个明朝而言,宫廷斗争是永不落幕的游戏,奸臣忠良昏君明王你方我罢,轮流登台唱戏,观众们刚觉得精彩纷呈,但戏路不变,到后面观众们难免就有点审美疲倦——至少我就是有点这样的感觉。我阅读下去的欲望仍然非常的强烈,因为过去历史在不断的重复,我对“重复”充满了兴趣,而在这些历史中,确实有很多需要我们去记住、学习,从中获得更好的活在当下的智慧,避免更多的“重覆蹈辙”。
每个巨奸的作奸手段是不一样的,但有两样是相同的,一是很会抓住核心,很明显,能控制皇帝便是核心,这个”控制“,手段要不是威胁,要不就是奉迎;二是铲除异己、巩固势力,手段是无所不用其极。我想,分别奸臣与忠良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损人损国利己,后者利国。也就是说,一个忠良如果是利国的,也就是利民的,他可能也会奉迎皇帝,也会铲除异己,巩固势力,手段是也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严嵩绝对是巨奸,严嵩有两项远远高于常人的技能——拍马屁、整人,尤其是整人一项,忠人志士夏言、杨继盛、沈炼死于他的阴谋诡计之下。徐阶目睹他的夏言、杨继盛相继被害,对他的学生王世贞(有可能是《金瓶梅》的作得)对严嵩丢掉尊严的哀求视而不见,他选择了沉默、隐忍。严嵩势力如日中天,皇帝对他言听计从,任何的对抗无疑是以卵击石,只有吞下所有的屈辱,等待最佳的时机的出现,才能铲除严嵩,而这一时机徐阶等了二十多年。“隐忍和沉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终将爆发在最后一刻”,而要“战胜一个无原则的对手,唯一的方法就是放弃所有的原则”,所以徐阶做到了。
这就是徐阶领悟的“知行合一”,拥有忠国爱民的良知,根据形势变通对待一切妖魔鬼怪,为达到目的可以利用一切手段,没有原则与下线。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以敌人的手段对待敌人,那自己也变成了自己的敌人。这句话错误的地方,不在于手段,而在于目的,在于良知选择。“知行合一”最难的地方,我觉得不是在“知”,而是在“行”(这个也是目前争论很多的地方),当“知”与自己的价值观、性格严重不服时,“行”就是对自己价值观的扭曲,会让人产生很大的痛苦,所以对我来说知易行难。所以知行合一是修炼,是让人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理性,让人的行为不受情绪、心理与感受的影响。而“知”之所以难,是因为“知”来自“行”,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就是这个道理。
明朝腐败成风,上至宫廷权贵,下至地方小官,做官真正不贪的反而是罕见,印象较为深刻的只有于谦与张海瑞了。比较令人惊讶的是像徐阶、张居正、胡宗宪、戚继光这些家喻户晓的大人物也是贪污分子,毕竟他们都为国家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看来在他们那个年代,贪污与爱国是可以分开的,或者说贪污,是为了实现爱国的理想。判断一些人的行为是需要回到当时的情势,才有合理的结果。不防逆向思维思考一下,如果徐阶、张居正、胡宗宪、戚继光当时不贪,会是怎样的结果?大家都贪,你不贪,就很难融入到集体了,也很难培养势力团伙,毕竟像张海瑞的人是屈指可数。贪污如果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为了爱国而贪污,这样的贪污充满了正义感。当然这只是根据形势的分析,基于是否出于私人金钱欲望,不妄加猜测揣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