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很爱忘记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黑暗中磕磕绊绊,突然间天亮了,人们却开始互相指责起来”
——《spotlight》
善与恶在某些时刻区分起来真的很不易,不是很难,而是它需要改变的是人固有的思想和认知,它需要固执的打破树立起来的太过美好的形象而瞬间堕入另一极端。电影《聚焦》就还原了一个这样残忍疼痛的现实,用媒体人异乎寻常的理性将被神学和虚伪束缚的真相抛给群众,将舆论燃至沸点。
2003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报道是《波士顿环球报》的《天主教神父猥亵男童事件》。《波士顿环球报》的这篇报道揭开了多年来天主教神父性侵事件的黑幕,并引发了全球效应。
《聚焦》讲述的就是小组四人在报道这件轰动全球、震摇国本的事件之前不遗余力的收集材料并一步步将真相越掘越深、抽丝剥茧最后得以揭露的故事。起伏平缓的配乐和调高了亮度的画面渲染了电影的理性,配乐行云流水贯穿于整部电影,观看者耐心的跟随者理性一步步抵达真相。虽然这一步步的真相让人的心情难以如一、难以不起伏,可在咀嚼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慢慢的也跟随着剧中的主要人物一样,用理性去把事情看的更全面更透彻、更加抵达无可置疑的真相。这部电影的魔力就在于此,它不在意刻画伤痛,而是在描绘理性,对事件知根知底的理性、对伤痛的理性、对自我及公众的理性。
《聚焦》进行的是一种群像式演绎,围绕波士顿环球时报的“聚焦”栏目小组的四位成员在各自对该事件的调查中通过对知情者(心理学家、接受过该案的调查律师、受害者以及一些相关人士)的采访,一步步将那个尘封已久、秘而不宣当事者有意掩盖的丑闻揭露。在这个过程中,表达出了媒体人对公众事务的热情与对社会的责任,表达出了媒体人的理性与执着,对真相大白的理性,对挖掘真相的执着。而这正是在电影中时刻表现出的精神,我在观看过程中也受到了这种责任心和理性的感染,感觉电影的画面、对白、表情以及博弈十分真实,理性社会离大众遥远却确实存在的真实。
几乎全是对话,对话是博弈,是剖析,是一种抵达。几乎没有多余的剧情让电影变得冗长,两个小时变得很好度过。理性的人上演着智识的交谈,事件在对话中一步步走向清晰、高潮。曾参与过此案的律师在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之间痛苦犹疑,在聚焦小组的锲而不舍的调查下将线索透露;受害者接受采访,曾经发生过的不堪需要仔细地回忆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可他们的详细也是还原事件的关键;心理学家通过对犯案神父的性格和精神状态进行科学研究;聚焦小组四人则聚精会神的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调查上,将所有有关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有时候媒体人的理性会伤害很多人,他们需要当事人回忆,而有些回忆是一生的伤疤,一揭开可能是万劫不复的疼痛。
文章的开头引用自剧中新调任来波士顿全球时报担任总编辑的巴伦在聚焦小组即将曝光真相之前说的,一种几乎寓言式的总结,道出了一些我难以言说却感触很深的现实。调查小组四人中的迈克尔为案件的调查拿到了很多关键资料,他可是说是电影里表现的最不理性最激情澎湃嫉恶如仇的人了,当他觉得真相已经到了可以公之于众的时机却被聚焦小组的头儿罗比拒绝时他愤怒的摔门而出。之后他来到了四人组之一萨夏家里,他以近乎失望到控诉的语气说起了他曾经对教堂的期望到如今被现实击倒的厌恶,这种极端的反差让他觉得“心里有什么地方瓦解了”。
对,当我们曾经认为的固有真理变成邪典,我们所期待的善的故事变成它的另一面时,心里某个地方轰然无声无息坍塌了。只留下坍塌后的失望与愤怒发出声响,它提醒我们:听—内心某个地方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