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2、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3、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4、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
1、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
这是字面上的解释,如果把它落到实处,都不符合道理,人走过的路,就一定要留下痕迹,只要开口说话,就一定能挑出毛病。老子讲的东西不是实的,是虚的。实到极致就是虚无,无中生有便是。
真正的善行,是默默无闻的,不需要大张旗鼓宣扬的。也许坏的事情还没发生,就已经预防了。比如说华佗,人们都知道他是名医,可别人问他的时候,他却说:“我的哥哥医术比我高明,我是等人病了,才能看出来,再把病治好,而我的哥哥,还没等人生病,他就能看出来,提前把病治好了”。华佗治的是已经生病了的人,而哥哥是治未病,所以华佗有名,而哥哥无名。所以哥哥属于“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真正的善言是无声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画面中的主人公,没有说一句话,但意味深长,境界幽远,如果其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了一句话,便落到了实地,没有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寂静空灵的感觉。
2、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
3、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4、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筹”是计数用的码子,
“策”是计数的工具。
“袭”是延伸的意思,在无形、无声、无色、不着痕迹的情况中,慢慢将光明延伸出来。“袭明”引申人类光明的一面,是至真至善之迹,这是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在品格上有修为的人,必须要做到“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的标准,然后才能在待人接物上做到“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所谓“善行无辙迹”,是说真正做大善事,行止高洁的人,他所做的好事,完全不着痕迹,你决看不出他的善行所在。因此,中国文化几千年来,非常重视“阴功积德”。一个有道德的人,为善不欲人知,因为他不求名、不求利,更不望回报;
“善欲人知,便非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由此理推,一个人要修道,当然是世界上最好最善的大善事,但无上大道并非人为的造作所能修得的。“道”是本自清虚寥廓、寂灭无为的,一有了方法,一有了境界,早已落于下乘,就如车过留痕,已有形迹可循,已非至善了。
庄子说:“绝迹易,无行地难。”意思是说,一个人做事,表面上不留痕迹是可以做到的,但要消除留在心田的印痕却是很难的。
“善结”就是没有绳子捆你,但你永远跑不掉。感情的力量多么大啊!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圣人不但要救人,并且要救物,但那是有次序的,要先救了人,再救万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是中国文化的次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帮助自己亲近的人,仍有余力再慢慢地扩大范围,把人都救了,再救万物,而且要做到没有弃物,这是程序问题。换言之,等于佛家的由小乘而后到达大乘,由个人的自我开始而扩大,而及于“天下为公”。这样的行为,是谓圣人之道,老子为它取个名“是谓袭明”。
“做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叫我们做人要尊重任何一个人,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修养到达最高处,善恶两方面都平静下来,不思善、不思恶。
真正大智慧的人,看起来像个大笨蛋;真的大笨蛋,你不要轻视他,可能他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大智慧人。
所以,真正的智慧,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大迷糊的人。不要认为我们读了几本书,认识了几个字,就是有智慧,这是有限公司;那些没有读过书有真智慧的人,是无限公司,就是“是谓要妙”的意思。所以做人做事与道德的修养,是最为紧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