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断断续续把看《安娜·卡列尼娜》看完了,然后心底久久不能平息,这是一部很好的片子。相传列夫·托尔斯泰打算写一部出身高等社会有夫之父失足的小说,在1872年离自己家五俄里的地方,一个叫安娜兹科娃的妇女,发现她的情人另有新欢,向自己儿子的家庭女教师求婚,于是一气之下取了一些换洗衣服到图拉去,后来又返回村子,投身在货车车轮下而死。托尔斯泰目睹了这出悲剧,深受触动。
安娜与丈夫
安娜的丈夫其貌不扬,但是在官场中有一定的地位,并醉心于官场之中,在于安娜结婚后的多年时间,不懂得倾心相爱的情感,当安娜与情人私会,只是责怪她的行为有失检点,让她注意社会舆论的影响,懂得作为妻子对孩子的责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爱,只有因结婚而带来的责任。安娜在与丈夫呆在一起的八年时间,他并没有把安娜当作一个活着的女人看待,一个需要爱的女人。如果说过日子的话,这种压抑自己的情感需求当然可以过得下去,作为有着自己情感需求的安娜来说,妥协意味着生活的无望。如果没有尝过被爱情滋润的滋味,也许与丈夫这种没有爱情的生活可以平淡地走下去,但是在与沃伦斯基相望的那一刹那,结局已经注定。
安娜与情人
情人沃伦斯基是一个身体强壮的男子,年轻英俊、风流倜傥、帅气逼人,他的容貌和风采,使他得到了很多贵族小姐的心。沃伦斯基在见到安娜的那一刹那,立刻被迷住了,之后做了很多疯狂的举动,在舞会上向安娜大献殷勤、追随到彼得堡、无畏旁人去表白自己的心意……最终沃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沉睡在安娜内心的爱情,两人就这样不顾一切地爱了起来。爱情是美好的,也是虚幻的,两人经历艰难终于在一起了,但是现实的压力也过来。安娜想念儿子却见不得,因为这段情被旧日的社交圈所排斥,沃伦斯基迫于压力而使得两人间的感情出现嫌隙,因为一些小事安娜的不安全感被放大,情感波动很大,想着爱情没了,自己被屈辱、被抛弃,便卧轨自杀,承担了这些所带来的一切。
列文和基蒂
列文和基蒂这对的结合,相对来说算是比较完美的结合。第一次爱情的失败使得基蒂远赴德国寻求内心的解脱,最终得到成长,与列文的结合选择了日久天长的母性责任,两人经历屡经挫折才走到一起,夫妻之间有着更多的默契,更能抵抗生活中的种种痛苦与挫折,是一种平淡却理性的爱。影片中列文和基蒂与安娜和沃伦斯基的几处对比彰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从安娜小公主的出生到列文和基蒂的结婚到婚后孩子的出生,将整个故事线推向高潮,两条感情线沿着不同的方向走着。列文和基蒂,算是作者较为推崇的一种结合方式,有爱,有责任,不像安娜与沃伦斯基只有虚幻的肉欲,这种肉欲在遇到外界的抵抗时便会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