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多么可爱而又美好的日子。
所有的电视媒体都在播放着儿童节的节目。国家相关的部门单位都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庆祝儿童节。
小朋友们穿上华丽的衣裳,跳起舞,唱起歌,庆祝自己欢乐的节日。
爷爷奶奶们,爸爸妈妈们,在小朋友们的节日里,拿出精力和时间,给孩子更多的关爱,一个礼物,一顿美食,一件花衣裳,一本书,一块巧克力,一辆滑板车,一次旅行,让孩子以各种方式品尝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爱的味道。
看着身边身穿盛装天真无邪、快乐无忧的小朋友们,想起我小时候的儿童节。
在我的十岁之前的童年记忆里,没有儿童节的这一概念。
过节最深刻的就是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和元霄节。
端午节,我们农村老家一大早吃母亲用艾叶煮的蛋皮发黄的鸡蛋,没有大米,也没有吃过粽子。
中秋节,也就是八月十五,正值家里刨花生、掰棒子的三秋大忙,要屁颠屁颠的帮着母亲忙秋,最得意的就是吃月饼,大白皮,咬一口,青红丝,白糖的,五仁的,真是恨不得一口吃下去。
春节过年就不用多说了,腊月二十三,扫屋,二十八那天,一家人围着锅前煎鱼炸丸子,小咸鱼切成条,裹上面糊,放在油锅里,看着油花泛起,金色的小鱼飘上油面,屋里院子里大街小巷都迷漫着那让人垂涎欲滴的香味。二十九炖肉,三十包包子,吃年夜饭,初一穿上新衣裳一家一户串门。
元宵节,也就是正月十五,早上吃汤圆,下午帮着母亲做面灯。面灯用棒子面加点白面和起来,捏成十二个月的面灯,一月在灯沿捏一个鼻,二月捏两个,十二月就捏十二个鼻。还要多做几个面灯,放水缸里的做成一条龙盘着面灯,用红豆做眼晴,用刀在面的表面切出菱形鱼鳞状的花纹;放在鸡窝边的,便捏一个鸡样的灯,在钢筋锅上把面灯蒸熟。天要傍黑的时候,取来谷穗杆做灯芯,插在灯窝,顶部绕上棉花,棉花上滴注入花生油,缓缓顺着灯芯流入面灯窝,在沾了油的棉花灯芯上放一片指甲大小的火纸,用火柴点燃,一个跳跃着火焰的面灯便做成了。小时候总是听母亲的话,端着点着的面灯挨屋照照。
至于儿童节,我想了很久,也未能从记忆里找寻到任何的蛛丝马迹。
这个时段,六一前后,那时正是麦收的繁忙季节。
记得那时还放麦假,假期里,就要力所能及的帮着大人们割麦子,年龄小不会使用镰刀,就帮着捡落下的麦穗,一根根麦穗,捡起来,捡一小捆,小手放不下,就放在码得整齐的麦个子上。
最得意的活,就是晒场,找个墙角,或有场边的树荫凉里,看着凉晒打好的麦粒儿,看小麻雀探头探脑的来啄食,一声嗷嚎,吓得小麻雀扑棱的飞得老远。
时不时用木头挡耙推推麦粒,大人在地里忙着割麦,小孩子在场里看场,最怕的是碰到雨天,忽然雨从天降,大人还没回到场里,只能急咧咧的忙着堆麦粒,可不能淋了大人们辛苦劳作的收成,大白馍馍可不能泡汤。直到堆好用草珊子或塑料布盖好,才能歇歇。
等待大人急慌慌的赶来,看到已堆好盖好,总要夸奖几句,孩子能干活了。听了大人的表扬,心里甭提多高兴了,仿佛自己一下子长成大人,能为大人分担责任的大人。小小年纪,已知道过农村日子不易,幼小的心灵已感知生活的艰辛,已承负家庭所给予的责任。
儿子的儿童节是五彩缤纷的。不知道今年十九岁的他是否还记得那些童年往事。小小年纪也有了多次的舞台经历,记得大约三四岁的光景,在幼儿园的舞台上唱过《大母鸡》,在俱乐部的大舞台上唱过《小小少年》,童声明亮,音质纯凈,节奏准确,台风大气,让喜欢唱歌却总是跑调的我心生羡慕。记得一年儿童节,幼儿园邀请家长参加节目表演,我们一家三口朗诵了一首诗歌,题目好像是《我爱我家》,是我们一家共同创作,共同表演,给予了儿子很大的鼓励。儿子嗓音很好,至今我也是这样认为,如果有名师指点,一定能有所成就。
儿子从小就喜欢学习。当初给儿子起名,很是费了一凡心思。和妻讨论了好几个名字,最后确定三个候选名字,还是拿不定主意,我自信以孩子取一个响亮的名字,终生相随,对孩子的影响意义深远。早晨醒来,躺在床上,反来复去思考哪个名字最好。突然大脑豁然开朗,大道至简,让儿子能够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岂不一切都有了,于是"博文“的名字得以确定。后来很多亲戚朋友都夸名字“好听、好记、有品位”。
儿子没有辜负自己的名字。还躺在襁褓时,妻就每天早晨醒给他讲故事,背唐诗,晚上也是听着故事入眠,可以说儿子的童年几乎天天与故事相伴,现在想来,儿子后来的语文的学习成绩、语言组织及写作能力的提高与童年的潜移默化的积累不无关系。
儿子喜欢认字。家里家具都贴上相应的字符,凡是有字的地方,都让他看,教给他用普通话说,即便是不会说话的时候也都是不厌其烦的指给他。孩子的眼睛就是摄像师,耳朵就是录音机,虽然他还不会说话,但他无时无刻都在用眼睛和耳朵记录着这个崭新而充满好奇的世界,等会说话了,惊奇的发现,当你指向哪个文字时他能够准确的读出来,当你说出哪个字的时候,他大都能伸出手指,指向字的方位。无论抱着或者领着他,在商场还是大街上认商店名牌商品名字成了他的必修课。
儿子是勤快的。当儿子能够做手工的时候。妻给他准备了幼儿用的小剪刀、胶布等物品,家里的废报纸、纸箱子、纸盒子都成了他创作的原材料,剪、叠、捆、绑、扎,小手的灵巧,大脑的创意都在他的手下变成一件件作品。我和妻把他绘画作品,制作的手工作品分批张挂在卧室的墙进行展览,更加激发了儿子的用手创作能力。
家里的工具铁锤子、扳手、螺丝刀子都成了他探求世界的工具,这儿敲敲,那儿捯饬捯饬,闹钟、照相机等物品在他的探索下一件件成了牺牲品。四五千元的飞利浦电视幸亏发现及时,没有让他修烂。木制的家具伤痕累累,到处都留了他创作的痕迹。
儿子对书法产生兴趣,大约在六七岁。跟随俱乐部的张老师学书法,开始学书颜体楷书《勤礼碑》,每个周末都去学习,一直坚持了四五年,参加多次比赛和展览,有的还获了奖。老家的写春联的差事,至从他练起毛笔字,我也下岗了。有时他写门边,我写门心,父子合作,引来邻居百舍的夸赞。十几年来,每年腊月二十九写春联,大年三十回老家贴春联成了他的责任和义务。这些为他从小学、中学一直都是班级黑板报的写作者奠定了基础。进入大学校园,舞文弄墨也成了儿子健康成长的好帮手。
时过境迀,转眼功夫,我已近半百。儿子的童年也过去,成了阳光向上的青年,义气风发青春飞扬的走在大学校园学习的路上。
适逢今年儿童节,这也是第一次和儿子不在一起度过这欢乐而幸福的儿童节。虽然我们相隔巍巍泰山、滔滔黄河,但隔不断指尖发送,高铁相连,想起我的童年,儿子的童年,一家人相伴共同成长的童年。
新时代,新青年。新梦想,新发展。让我们心连心,不忘初心,保持童心,坚定信心,勇于创新,逐梦青春。
祝天下的小朋友、大朋友、老朋友儿童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