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我们越来越依赖朋友圈去了解一个人,猜测一个人的喜好,查看一个人的近态,揣摩一个人的品位……不知从何时开始,微信朋友圈已成为我们了解一个人最快捷的渠道。看他分享了什么文章、什么音乐,去了哪儿,发表过怎样的言论,好像就可以了解这个人的性格全貌了,朋友圈已然成为了我们主要社交的阵地。
然而,随着微信功能的不断更新,用户开始有权设置好友查看朋友圈的时限,许多人纷纷把朋友圈设定为仅展示三天或者半年,一年或全部可见的朋友圈几乎没有,除非是原本就不爱发圈的人。
今年是苏晓走进职场的第五年,两年前,她的职业是一家时尚杂志的资深记者,虽然在朋友圈分享了不少“时尚前沿”的内容,但这的确是苏晓的工作内容。今年她一跃跳槽成为一家知名文化传媒企业专门负责开拓市场的公关负责人,每天要和事业企业单位人员接触,她在各方面都要求自己严谨了许多,包括朋友圈。
为了把形象打造得更正统严谨,苏晓先是删除了自己纹身的旧照,然后重新梳理了微信通讯录,给每个人设置了不同的分组,但随着加她微信的官员越来越多,让谁看什么不看什么,都要通过分组来操作,也是很麻烦,后来她干脆就只展示最近三天的内容,既找回安全感,又显得很体面。
这是职场类朋友圈,因为工作需要所以可能不能随心所欲的发圈,就像明星们的微博账号一样,他们也只能发些很官方的信息,但也都会私底下开小号的。总之,不管以什么渠道发表,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方式就好,朋友,家人都会理解的。
上个月端午节,在北京工作的邓凯接到了远方老爸打来的电话,除了提醒他记得吃粽子和鸡蛋,老爸还茫然无措地问道:“儿子,我手机是不是坏了?为啥你朋友圈变成了一条线?”瞬间电话这边的邓凯觉得超级尴尬,因为他已经在微信中悄然屏蔽了爸妈。邓凯休息时候喜欢打游戏,玩儿爽了发条朋友圈,老妈立即回复怎么还不睡。朋友聚会发个照片,下面立刻多了一条身边的女孩子是谁?带回家来吃个饭吧,和父母互粉了没几天就取消了,简直就像多了一个监控器。
如今晒朋友圈已成为人们的日常,去哪吃了顿大餐,去哪看了场电影,去哪享受了异国风光都想在朋友圈晒晒,点进朋友圈,饶有兴致地一条条阅读、揣测,他可能是暗自较劲的小伙伴、远观仰视的学长、变幻莫测的领导……可往往让人颇花心思窥探的,偏偏不是我们的父母。
其实,随着朋友圈的人数增多,个别状态分组可见并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你被屏蔽了,很可能是对方不想一些无聊的或者负能量的东西打扰到你,他想维持在你心里阳光积极的形象;也可能是他有一些隐秘的难为情的东西不方便让你知道,他想保有一些个人空间。
人与人的关系本就微妙,愿意分组可见恰恰是想要用心维护每一段关系的一种表现。不然他为什么不删除你或者直接屏蔽你呢。所以,当被亲密的人屏蔽的时候,别说是好朋友,就算是你妈,也没必要太玻璃心。如果你对这段关系够自信,你就应该能理解,她只是想和你保持一个可以产生美的距离。
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别人,有时给人家笑笑。玩朋友圈也是一样,无非就是偶尔屏蔽个谁,再被谁屏蔽几次,别太敏感,才能享受快乐,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