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共情任何不是你阶层的人

门槛不同莫硬挤,

钱袋不同莫强融。

hi,我是悦啊。

从古至今,人和人之间都是分层的。

不同的阶层的人,接触到的资源、机会、视野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不属于你的圈子,别硬融;不属你的阶层,别硬攀。

这个世界从来不讲感情,讲的只是规则和实力。

当我们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情绪过多的投入到不属于我们自身的这个圈子或者阶层的时候,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或者说自取其辱!

一、阶层就是分界线

这个靠博弈赢得选择权的世界,人一定是分成三六九等。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根据自己的认知与个人的财富,匹配我们每个人,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阶层。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出身,打拼的经历,资源,身处所在的时代背景等等都不一样。在这一系列下的综合作用,我们处于我们自身当前的层次。

阶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上至下按照环境的适应度来匹配所处的位置。

有些人月薪3000,有些月薪3万,有些年入百万,这些人注定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

收入的差距不仅仅是数字的不同,更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资源调配的根本差异。

阶层存在即合理。我们不自量力的跨越阶层,不过是自讨没趣!

不属于我们的圈子,我们难以融入,即使暂时融入了,你也很快会因为认知、能力的不匹配而被淘汰出圈子。

倘若你有心,完全可以凭实力让他们站起来拱手相让。

二、向下共情,小心吃干抹净

你给对方提供帮助,最开始可能是善意,但随着时间推移,对方会习惯性你的付出,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

昨天我就遇到背刺的案例,一个从贵州过来的司机大叔,我想着大老远来公司应聘面试,给与了一些帮助。

由于当天六七点才到公司,想着安排了公司宿舍简单住宿,带去了食堂告知就餐时间。

第二天早上吃早饭就回去睡觉了,上午也不来面试,感觉当成了旅馆。问他怎么不下来填写单子之类的,这个师傅说不是还早么😡,填写了单子又回去躺着了,还让我有其他事情给他打电话.......

所以千万不要对一个人太好,特别是不是你这个阶层的人!

我们可能最开始就是善意,但你的善意不应该成为他人觉得理所当然的资本!

因为我们一旦停止付出,反而会被认为是冷漠或者说亏欠。

人性总是如此,当你过多的付出时得到的往往不是感恩,尊重,而是习惯,理所应当。

对方的需求我们无法填满,人性使然,有一个成语叫做欲壑难填。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去填满,否则我们的付出只会不断的消耗自身。

三、向上共情,小心自取其辱

高于我们阶层的人,不需要我们的共情。

他们的生活跟我们并不是一个阶层,我们的情绪价值往往没有多少意义。

就像有时候你去参加各种活动的时候,努力的推销自己,发名片。添加他人的微信等等。

然而现实却是,人家对你的名片不屑一顾,随手扔进了垃圾桶。

当你所谓的微信朋友圈人脉,在你遇到任何需要帮助的时候,打过去的总是无法接通占线,帮不上等等。

就像在公司上班儿一样,有些人需要遵守规则,有些人他就是规则。

当我们具备足够的实力,真正打破阶层壁垒的时候,你会发现不需要讨好任何人,对方自然而然的会与你平等对话。

因为你值得让他重视!

四、不要去试图打破因果,改变他人

这几天我对:“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深以为然。

一个人过得怎么样?

这是他的因造成他的果,外部的环境可能只占比很少一点点,大部分都是他自身的问题。

即使我们共情他,试图帮他到更高的位置的时候,他的认知和愚昧、短视依然会让他回到原点,然而他还觉得你吵闹!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圈子,我们不要试图去唤醒他人。

就像鸡蛋一样,从内打破是生命,从外打破是食物。

如果他真的能够突破现状,那是因为他改变了自身的行为模式,从而改变自己。

人到中年,我们更应该明白,所有的善意都需要设限,都需要带一点锋芒。这是对“因果”最起码的尊重!

五、共情自己

所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

特别是时间、情绪、精力,这些都是超级稀缺的稀缺品。

把他们用在不属于我们的圈子,不值得人的身上,只会让我们自己徒增疲惫,感觉背刺。

所以我们需要共情自己,感动自己。提升自己,要让我们值得,从而实现阶层的跨越。

芒格说过一句话:“当你想要某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得使你自己配得上他。”

我们多花时间提升自己,积累资源,提升自我认知,明确目标和与他人的边界感。

我们只有先共情自己,先与自己站在一起,积累力量,勇攀高峰,迈向更高的阶层!

最后

门槛不同莫硬挤,钱袋不同莫强融。

花有花的世界,树有树的世界。

我们不必纠结花为什么不去树的世界看看,树为什么不享受花的浪漫。

与其纠结别人,不如我们多问问自己☞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应该怎样去得到?

只有先明白自己,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