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23(第44天)唐菓
写作素材可以从落实常规中来
解读课程标准,钻研并掌握教材,这些教学常规是每位教师在课前都必须落实好的。在读课标、读教材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先“裸读”,然后再找来相关资料对比着读,就可以读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感觉。“和别人不一样的感觉”就是自己写作素材的来源之一,把这些感觉记录下来,可能就是一篇好文章。
现在很多报刊都有“教材管见(分析)”之类的栏目,特别欢迎教师这类有新意的文章。记得20世纪末,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颁布,我找来新旧两部大纲,认真分析、对比,写成一篇文章,揭示出新大纲新在哪里、教学中要注意些什么。这篇文章先被《湖南教育》采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
写作素材可以从课堂教学中来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所,更是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主阵地。课堂是一个大矿藏,教师可以从中寻找写作素材。短短的40分钟,从导入的艺术到结束时的反馈小结,从课前精心预设到课堂中始料未及的生成,以及学习过程中师生迸发出的智慧火花,等等,都可以收入笔端,写成一篇篇文章。这些文章可以统称为“课堂作品”。比如,把一堂课的成功或遗憾之处记录下来,写成一篇教学后记,能给人启发和借鉴。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在中学教高三语文,那时候的高考作文流行材料作文。如何利用好这类作文中的材料,是我关注的重点,也是学生的痛点。在经过一番思考研究、充分准备后,我走进课堂,用“点”“扣”“引”“应”四个字,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所给的材料。
“点”即在文章开头点明材料的主旨;“扣”即围绕主旨、紧扣材料来着墨;“引”即由材料引申、生发开去,联系现实生活加以论述;“应”即在文章结尾处照应好材料。
一堂课下来,学生纷纷表示这个方法易学好用。我当时很兴奋,回到办公室立即将这节课的内容整理成一篇文章,投给《中学生学习报》。两个星期后,该报在头条位置刊发了我的《如何利用材料作文中的材料》一文。
写作素材可以从教育生活中来
每位教师每天都要面对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如果我们抱有爱心,细心观察并参与其中,就会发现周围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不断涌现。对变化中的教育生活,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教学调查等都是很好的表现形式。
我当教研员多年,有机会下到学校去翻阅教师的教案,发现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备课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是一次和课文、和学生交流的机会。他们或者从已出版的现成教案中摘抄一些内容,或者干脆从网上整篇、整本下载教案。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案例。根据当时掌握的情况,我写下一篇短文《提倡研究型备课》。这篇文章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
进入21世纪后,高中语文教材有较大的变化,文言文的分量明显增多。编者这样做,一线教师和学生会认可吗?能适应吗?我选择自己所在的浏阳市几所规模较大的高中做了一番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文言文的教与学都存在很大问题。我以此写下一篇教学调查报告——《文言文,想说爱你不容易》。这篇文章先在《湖南教育》上发表,不久,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
写作素材可以从报刊文章中来
每天,我们都要读到一些教育类或学科专业类报刊,面对上面刊发的文章,我们是一晃而过还是掩卷而思呢?我喜欢对有些文章思考一番。
有一次,我看到一家报纸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教师要多写教学论文》。该文建议一线教师多写教学论文,这符合教师的教研水平和实际生活吗?我立马打开电脑,写出文章《教师更应该多写教育记叙文》,表明自己的观点。半个月后,这家报纸登出了我的文章。面对层出不穷的教育事件和教学问题,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辨力,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问题背后的问题。
一段时间里,网络上对师德的讨论非常热烈,我结合当前的教育实际,写了一篇文章——《上好课就是教师的崇高师德》。这篇文章在我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出来之后,先后被30多家网站、微信公众号转载,点击量超过10万人次。
教师还可以写一些教育时评,以此表达对某些问题或事件的看法,并参与有关报刊组织的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担当。
写作素材可以从名家教育思想中来
一位渴望成长的教师应该过一种读写为伴的生活。大量的专业阅读会引发教师对专业的思考,进而生发表达的欲望。我们在阅读某位教育名家的文章、著作时,有时会对其中的文字深以为然,有相见恨晚之感。这时,我们可以选择名家某一句或某一段教育箴言予以阐述、演绎,让这些箴言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
2018年,是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诞生一百周年。想起这位教育家的著作对我的教育教学的指引,我便重新捧读他的书,一边读一边选择他的一些教育箴言加以阐述,先后写了10篇文章。这些文章陆续在《中国教育报》《教师博览》等报刊上发表。2018年,我重温叶圣陶有关语文教育的论述,写下多篇文章,提醒当今的语文教育不忘来时路。这些文章也产生了较好的反响。
我们在阅读名家著作时,还可以写一些书评。坚持下去,教师自身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就能够得到提高。另外,将这些好书推荐给更多人阅读,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写作是很孤独的事,要耐得住寂寞,扛得起失败。没有人天生就会写文章,能写文章的人总是从一次次的“泥牛入海无消息”中走出来的。因此,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非常重要。实际上,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带上一颗善于思考的头脑,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你会时时有文思泉涌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