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朋友跟我聊了很多她的生活智慧,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也不是什么出奇的人生哲理,但都是点点滴滴从生活中萃取出来的智慧精华。
她今年60岁,跟老公关系不错,夫妻两人都在工作,收入不高但也够生活,两个儿子也能自立。她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母亲,90岁了,一直跟她生活在一起。她说自己60年里只有5年不跟母亲一起,其他55年都是和母亲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她有6个兄弟姐妹,但是只有她能和母亲一起生活。兄弟姐妹中,她最像她的父亲。父亲早逝,去世前患病五年,照顾他的人也只有她。那段时间,她放弃了一切,直至父亲去世才重新工作,结婚生子。如果用几个词来形容她,我会说,她是一个不争不抢、不求人、随和安静的人。
然而,过了60岁,她渐渐感到一种深深的不满和愤怒:“我的人生越来越短了,为什么却依然没有自己的生活?为什么我必须忍受母亲对我生活的指手画脚?为什么总是我?”
她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有了这些想法后,她开始向教会的牧师倾诉,连续聊了好几个星期,渐渐有了新的领悟。她说,也许这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是上帝给她的使命。她是被“选中”的人,不仅父亲母亲都需要她来照顾,还有一个更大的使命,就是去传承父亲的那部分美好,影响她的儿子们,以及周围的亲戚和朋友。她开始明白,自己的付出不是无奈,而是有意义的,是命中注定的一条路。于是,她不再那么抗拒,学会了接受。
但她不是圣人,接受并不代表完全没有情绪。每天,她的母亲四五点钟就会早起,给她煮好一杯咖啡,等她起床时,那杯咖啡总是凉的,母亲很清楚她不喜欢这种凉了的咖啡,她也无数次对母亲说不需要这样,但母亲从来没有改变。每天,她走进厨房,看到那杯凉掉的咖啡,心里的那股气和委屈总是会涌上来。她说,那个时候,她会盯着那杯咖啡,在心里问:“妈妈,你为什么这样?”然后她让自己平静下来,告诉自己:“这是上帝给我的考验,我的任务就是面对这些,去接受这些。这是我的命运,我是被选中的人,我需要调整自己。”
她说自己不是每天都能做到心平气和,有时候也会忍不住对母亲抱怨,但她会迅速调整。她说,生活就是如此,摔倒了再站起来,一次做不好就再试一次,这是她从父亲那里学来的。
她还摸索出一种“选择性记忆”的生活方式,训练自己只去关注生活中那些美好和温暖的事情,而不纠缠于不愉快的细节。兄弟姐妹对她的不公平,她选择不去想,她让自己多想和姐妹们一起开心逛街的场景。她也总是提到她唯一的姑妈,虽然姑妈生活贫困,去世时也很悲惨,但她记住的画面却是有一次姑妈来看她,从车上下来,看到她跑过去的时候,从怀里拿出一颗特意为她买的糖果。她说,她要在脑海中保留这些温暖的记忆,而不是那些沉重的部分。她说,你想让自己开心吗?我们是可以选择的。
她说,她的两个姐妹从小都喜欢在任何事情上,都要刻意显示得比她要优越 ,她就在心里说,你愿意那样就那样吧,没关系,你是我的姐妹。她说这就是don't react (“不要反应”)的生活态度。面对别人的不友善或者攻击,不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她尽量不react,不让自己陷入到那些争端里,只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和对的事情。否则就是让别人的行为在自己身上施加罪。同时,自己的行为也不需要期待别人的认可和回报,这样能更好地保护自己,让自己更平和。
她很开心这些理念潜移默化影响到了儿子。她说,有一次她的儿子刻意飞到另一个城市,去见证好朋友第一个孩子的出生,对方似乎并不特别感激。她问儿子是否因此失望,儿子说:“我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我做了我就开心了,他是否感激,那是他的事。”她很开心,因为她从儿子身上看到了她父亲的影子,而她是那个传承者。
她说,生活中本来就有太多不容易。她的目标并不是改变母亲,而是努力改变自己的心态。亲情对于她来说非常重要,一个大家庭中有太多矛盾冲突,但这都是亲情的一部分,她珍惜其中的美好瞬间,哪怕避免不了压抑和复杂的情感。每天刷牙的时候,她会问镜子里的自己,你开心吗?然后鼓励自己去想那些美好的记忆。她说,只要自己多看到美好,别人也会被她的态度感染,会被鼓励的,自己也会开心起来。她希望多年以后,下一辈的人会记起,有那么一个Aunt(姑妈、姨妈),带给他们多少美好的回忆。
她的故事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太多戏剧性的转折,全是日常琐碎,全是我们日常要面对的各种鸡飞狗跳,零零碎碎,必须承担的生活负担和没有选择的生活考验。她自己提炼出来的生活智慧,受她自己的价值观、性格、成长环境的影响,没有对错之分,也并非被所有人认可或者适合所有人。我在其中看到了积极心理学、ACT(接受承诺疗法)的些许影子。她没有学过这些东西,全是自己朴素的生活经验总结。这些反而让我感受到生活智慧真实而朴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