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会在这篇文章中看到现在的自己,并期待几年之后蜕变成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永远坚信自信是首要的,做一个有坚持,有情怀的留学生,记得如果生活给你一个白眼,养精蓄锐,有资格的时候重重的回击生活一拳。
小伙伴们出国之前,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忧虑。比如:我英语不好,外国人听着不舒服怎么办?我对美国文化了解不多怎么办?实际上,这些疑虑也往往使留学生们一上来就缺乏自信。不过,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有点“太给美国人面子”了?为什么他们对于中文一无所知,而我们却需要精通英语?留学生们其实要更注重做自己。如果在美国的生活受到了打击,不要单纯的忍气吞声,而要以相同之力道打回去。
从2008年8月份至今,我在美国度过了整整7个春夏秋冬,严格意义上讲,是7年春天,因为洛杉矶四季如春(我拉仇恨的得瑟一下)。从22岁到29岁,我把人生中最“2”的青春年华洒在了太平洋彼岸的这片土地上。
“对不起,我的英语不好” vs “您听着,我来讲”
记得刚来美国的头几个月,我感觉路边上乞丐的英语都比我好。
研究生的课堂上,我总是最沉默的中国人,周围的美国本土学生和教授流利的互动,而我总是慢半拍,等我把脑袋里的中文翻译成英语想要参与讨论时,人家已经换话题了。那种自卑感是骨子里的怀疑自己。
而7年后的今天,在公司大大小小的会议里,我经常用并不完美还带着中国口音的英语主导着会议的进程。虽然我的英语可能依然无法达到“乞丐”的水平,但是语言本身已经无法阻挡我站在美国同事面前,肯定的告诉他们我在未来半年内需要他们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了。他们能听懂就行了,别那么多事儿!我的英语不需要完美,他们无法看懂我的中文博客也并不会内疚,咱么扯平了,互不亏欠,互相理直气壮。
“如果能进入好莱坞工作那该多好” vs “原来这就是好莱坞”
七年前的我希望毕业后留在美国一段时间,取得一定工作经验后,再考虑回国发展 (可能大多数的中国留学生都有过这样的想法)。
可是我的专业是传媒管理,比起毕业后就是土豪的理科生来说,我们这种需要和美国本土选手竞争上岗的水专业简直就是坑爹,当时属于标准的就业困难户。而且2008年到2010年期间正当美国经济危机,大多公司冻结招聘,更别提给给留学生花钱办工作签证了。
更有意思的是,我总是喜欢选择更难走的那条路 (简称自虐):干啥不好?偏偏想进入起薪收入不高、还很排外的好莱坞。 你问我,究竟啥是好莱坞?我的理解是,好莱坞就是那(目前)称霸世界的六大影视公司:迪士尼、华纳兄弟、21世纪福克斯、索尼影业、派拉蒙影业、环球影业。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盈利规模,梦工厂动画虽不在前六名,但是从影响力来讲,也算是好莱坞的重要成员。 Netflix最近几年的出色原创内容和新颖的发行方式也让其成为好莱坞的新势力。这些影视巨头的业务非常多元,主要业务横跨电影制作、电影发行、电视剧制作、电视发行、电视台经营、新媒体、互动娱乐(游戏)、主题游乐园、主题玩具和服装等等。
你在美国甚至是世界范围内看到的大型的影视作品,基本上都是出自于他们之手。前一段时间,赵薇和佟大为拍了一部电影叫《横冲直撞好莱坞》,我还没看,但这7年做为少数的在好莱坞打拼的中国人的真实经历,应该比电影好看。
七年前,还是学生的我偶然间路过索尼影视气派的门口,我就告诉自己,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在里面工作一下下,哪怕就是一下下,该多好。
一年后,我坐在索尼影视明亮的办公室里。我还记得自己恬不知耻的大摇大摆的走进索尼影视副总裁的办公室,把我的简历还有作品递过去,然后呱呱的介绍我是多么适合那个实习的岗位,对方所有的问题,我基本上都能用英语对答如流。
因为在去之前,由于害怕自己让对方看出我英语不好的马脚,我已经预想好了所有可能被问的问题,以及如何用英语应答每一个问题,并且在面试之前对着镜子练了不下50遍,直到说出来像我真的能用英语做现场机智的回答一样 (其实我连说中文都结巴,别说英语了)。
我上百轮的面试,从实习到后来的正式工作,都是这样准备过来的。我可能永远都不是那个最聪明、英语最好、能力最强的候选人,但是我肯定是准备最努力、最充分的那一个。那次的面试结果就是我被录取了,而本来那个副总裁已经内定了另外一个美国本土的MBA学生。
“我是地地道道、根正苗红、红旗下长大的中国人。”
七年后的今天,当公司的C级别的领导面试我的时候,我已经可以在没有太多准备的情况下轻松应答,因为我已经不再惧怕。
七年前,大家还在讨论着做为中国人进入白人主导的好莱坞影视公司有多难;七年后,我已经在21世纪福克斯、索尼、梦工厂动画和迪士尼的新媒体领域工作了一圈。
七年前,我坐在教室最不起眼的角落,生怕老师点我的名字让我发表自己的观点;七年后,我坐在会议室的最中央,和美国同事介绍我的故事、愿景、改革目标以及如何测量KPI。
七年前,美国人会问我,你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中国人”竟然都不是一个选项?!)如果我回答说我是中国人,对方会说,哦,你看起来很像个韩国人呢(他以为这是在夸我。。。WTF)
七年后,公司里C级别的领导面试我的时候,没等他问,我就主动告诉他:“我是地地道道、根正苗红、红旗下长大的中国人。虽然这份工作是拓展美国市场,但如果你认为我“中国人”的身份无法给你带来独特的视角和价值,请不要雇佣我;如果你认为中国人只能做工程师、分析师,而无法做为领导者管理美国的团队,请不要雇佣我。”
对方可能怕被骂成种族歧视,于是就在第二天给我打电话让我考虑那个工作机会。
“那谁谁谁,你聊的这些我不懂,不如聊点我懂而你不懂的?”
我还记得刚来美国一个月就被送到医院住了4天的日子,肠炎每天都折磨着我,在异国他乡,自己照顾自己的日子里,别人的天空是五彩斑斓的,我一抬头都是灰色的,直到五年后,我终于寻找到了治疗肠炎的办法。
我还记得刚来美国没有家具,于是在地上躺了两个星期的日子;我记得刚学会开车就赶去面试,结果迷路然后开上了逆行道的那一恐怖瞬间。
我记得OPT马上就要过期,再得不到公司的工作签证,我就必须回国的时候,我把所有的东西用大大小小的箱子打包好,家具也卖了,又躺回了地上,准备随时回国,绝不多留,直到公司在最后的几天同意给我办了签证。
我记得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一位美国同事在会议室里当着大家的面,半开玩笑半讽刺的对我说:“Peggie, 如果你一直无法参与我们的讨论 (他们在讨论一个我没看过的美国电视剧和一大堆我不感兴趣的体育赛事),请你以后不要再参加我们的会议了。”直到现在,如果大家又在讨论一些我不感兴趣或者不懂的,我会直接开始一个我感兴趣并且能给他们长知识的新话题。
“七年之痒”
我回忆这七年,并不是用来说明我取得了什么小成绩,因为这些故事比起那些在社会上已经名利双收的成功人士来讲,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我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选择清零自己、来到美国尝试种种新的可能性的几百万中国人之一。
我的故事,就是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故事,也渗透在我生活的每一天。来美国这七年,我并没有被变成美国人,反而变成了一个更加如假包换的中国人——远离家乡,反而让我把家乡的样子看的更加清楚;天天和美国人打交道,反而让我看到了中国人独特的优秀品质和对世界的巨大价值。如果你问我来美国这七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会说,我收获的是一种改变——从骨子里的怀疑自己变成骨子里的自信。
我终于可以怀着理直气壮的心态和美国人平 等的共事,没有仰视、没有妄自菲薄,在这个世界里,我们都是规则的制定者。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有了孩子,他/她在上学期间被别人欺负了,哭着跑回家问我该怎么办,我会告诉他/她:
my love, fight back,until one day, you are not afraid.(勇敢还击吧孩子,直到有一天,你不再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