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他宽容博爱,心地善良,并且举出一句老子的一句名言“报怨以德”作为证明。别人施我以怨,我却报之以德,这得有多大的胸怀呀!
初闻此言,想必大多数人心中涌现出一种莫名其妙的崇高感。此言美则美矣,但“报怨以德”这句话,真的是某些人理解的这个意思吗?是不是望文生义呢?
“报怨以德”四字,出现在《道德经》第63章,此章全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此章的主要意思,是说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所以做事情要从细节做起,从小处做起,而且,事情做大了也不要以为大,因为此时之大,比起将来的发展来说,不是小事吗?只有抱着慎终如始的态度,才能有大成就啊。
“报怨以德”出现在此章,完全游离于此章的义理之外,显得很突兀。有学者认为,此四字应该是在《道德经》第79章,因错简误排在第63章了。
我们先看79章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把“报怨以德”调整到第79章,调整后的79章为:“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这样的调整是对的,79章的大意是说,有了大的怨恨,再去调和,必定有余留的怨恨。即使以德来调和怨仇,也不是好的方法。言下之意,与其结了怨,再以德来调和怨,不如一开始就不要结怨。
“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就是解释这个意思,圣人拿着借据,而不强责于人。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说天道不偏私谁,而常助有德的善人。
老子说话的对象不是普通人,而是君王。老子说这段话的本义,是建言君王不要老是想着法儿盘剥、压榨百姓,而应宽容百姓,爱护百姓。
把“报怨以德”理解为老子鼓吹无原则的善良,并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