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有这样的言论:“练声是玄学,看天赋,要等机缘。”
与之相对立的言论:“科学发声是伪科学,骗人的!”
今天我要借《思考,快与慢》一书的概念,讲一讲,怎么样练声才能有效果。
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在带领学员深度练习后,他已经能够达到某个发声标准,如“声音放松”。但是如果进一步提出新的发音要求,如“声音放松前提下,声音集中靠前”。学员就会顾此失彼,难以控制。
而在日常生活中,科学发声就是给我们的发音提出了大量的要求,气息下沉、腹壁站定、提打挺松、虚实结合、声挂前腭等等。。
这么多要求,是如何兼顾过来的,难道那些声音好听的主持人都是一心多用的天才?
对于科学发声初学者来说,多个要求同时达到是极为困难的。无异于让你现在骑车走钢丝的同时,转动手中三个苹果。
换个场景。正在阅读本文的你,我需要你做到以下几件事情:
1. 需要你手臂、手指协调,稳定的拿起手机。2. 需要你用下肢稳定身形,左右脚相互配合,一直往前走。3. 需要你辨认出手机屏幕上显示的文字,迅速理解文义。4. 需要你在做到上述复杂动作的同时,你还能哼着小曲。
上述要求同时做到,难不难?
不难,这不就是路上“低头族”的行为么?甚至你现在就是这么做的。
可是你要知道的是:
1.稳定抓起手机,是经过大量抓取实践,才能把控好力量的。
2.直立行走,你跌跌撞撞学了一年才会
3.从一个一个字认识,到能通顺阅读全文,你至少要学到十岁的时候。
4.想要哼歌曲,是需要大量听力训练、气息和声带的配合、声音和嘴型的配合,学会了说话,才有可能会唱歌。
《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提出,我们人类大脑有两套系统。
系统1(快):它在日常生活中运行时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的状态,同时它无法关闭。
系统2(慢):它会将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计算、判断。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一般情况下它是处于关闭状态。
练声,是系统2对系统1的训练与改造。
系统2主动觉察发声中的失控环节,并且找寻优化方案。很多人的练声到此为止,并没有驯化自己的系统1。
总是想着“我说话时候注意一下。”
可是正如上文说的,我们的系统2不支持多线程运作,它不可能在让你关注声音本身同时兼顾说话内容。所以最终有些人会沮丧的发现:天啊!我的声音一点都没改变!真是太失败了!
那么,我们如何让练声变得有效呢?
一、练声时,确定系统2在运作
很多人练声不带脑子。这不是骂人的话,是存在普遍性的练声不思考情况。不考虑自己的问题是什么,通过什么练声方法解决。人云亦云别人练什么,自己练什么,那就不存在正确感受的找寻了。
我们要积极的思考与判断,主动的寻求解决方法,并且不断的评估总结。只有这样练声才是有用的。
当然,很多时候自学是难以自查自纠的,欢迎来借用老师的系统2,对练声进行具体指导哦!(恰饭警告)
二、增加系统2对系统1的训练
在能反复找到正确感受后,我们一定要增加对于系统1的训练。如何训练?
1. 大量进行练习。放松的a音找到了一次,那我再来找第二次,第三次。练习次数越来越多,甚至能做到一发就对,这样的练习量才是足以支撑进步的。
2. 逐渐增加难度。放松的a音发对了。试着给a音加上声母zh,“zha”我能发放松么?再给“zha”加上后鼻音的“ng”,“zhang”我能发得放松可控么?成字到词到句到段。放松感受就能稳固下来。
三、形成稳定系统1感受后,继续新的训练
声音放松感受确定找到后,可以试着增加其他的发音要求,比如“声音靠前集中”。以声音放松为基础,让系统2全力训练找寻“声音靠前集中”。
什么?你说嗓子又紧张了?
退回上一步,重新找“声音放松”即可。
以上。科学发声真的不难,一步一脚印,有路线可循,有章法可依。毕竟曾是婴儿的你,已经可以哼着小曲玩手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