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成人的“亲密关系”与“原生家庭”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父母是与你“亲密相处”的最初的二人。
今天的文章,来自一位22岁女孩的倾诉。
希望每位家长看完以后,能够在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中,增添一些新的理解。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真的喜欢他
有一位来访者,因为一段感情的困扰前来咨询,我们姑且称这个姑娘为A。
A是一位22岁的女大学生,有一个网恋的朋友。
因为比较聊的来,两人也同城,便约定了见面。
但是第一次见面,对方便做出了一些出格的举动,让小A感到有些反感。
也因为这次见面,小A感到纠结和迷茫。
”我不确定自己是真的喜欢他,还是因为自己本身比较缺爱“。
A的原生家庭是有裂痕的。
在童年时期,父亲因为工作的原因,对她的陪伴非常有限,父亲长期的缺位,使得A大部分的时间都和妈妈在一起生活。
而A的妈妈,恰恰是一位控制欲极强的妈妈。
A的身体不好,从小到大,A没有自己的房间,而是跟妈妈睡在上下铺。
妈妈在上铺,自己在下铺。
“我干什么事,妈妈往下一探头就能看的一清二楚。”
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内心是匮乏的。
这种匮乏感,让她不懂得判断别人是不是真的对自己好,同时,又非常渴望进入一段亲密关系。
但是在这样的原生家庭影响下,却又很难拥有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
太靠近孩子,也会出现很多问题
小A最初来咨询的目的,是想解决自己在这段亲密关系中的迷茫,但是在对话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她的问题渐渐的转向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
她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来自父母的控制欲。
因为身体的原因,小A从小到大,以至于现在上了大学,仍然是走读。
这也给她父母的控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用小A的原话来说,就是24小时在管着我!
每天要按时按点的回家,如果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回家,就会不停的打电话;
22岁了,无论去哪都要汇报自己的行程;
晚上睡觉后,妈妈还会拿走自己的手机。
.....
小A无时无刻的都想要逃离:
“这个家是一个像牢笼一样的地方,我想逃出去,但是因为自己没有经济能力,所以只能卑躬屈膝的生活着,即便卑躬屈膝的对象,是我的父母。”
小A的声音,带着绝望和压抑。
如果妈妈的人格发展不健全,那么她靠近孩子,可能是在和孩子谋求共生,或者在孩子的关系上,去追求绝对的控制。
这一点,在小A后续的倾诉中得到了验证。
小A的妈妈是一位女强人。
因为年轻时的一次选择,让这位妈妈错失了一次很好的机会,导致妈妈在今后的工作中,都没有发挥能力的余地。
好胜心强的妈妈,转而将目光聚集在了对孩子和家庭的控制上。
通过孩子的优秀,来获得自身的成就和满足。
但是这份以爱之名的枷锁,却需要孩子来负重前行。
小A说,无论自己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有多优秀,妈妈总会拿她去和别人比较。
无论自己有什么想法,最终的决定权,一定是在妈妈的手里。
她想要反抗,挣脱,尝试跟妈妈表达自己的感受,倾诉自己的想法,但是这场主权的争夺,从没有赢过。
小A觉得愤怒、委屈:
我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但是我已经提不起劲去生活了。
我感觉我的人生已经被规划好,我只要照着他们给我画好的路线去走就好了。
一个想要自由,一个不肯放手。
要想和平共处,只能选择放弃自己,放弃自己掌握命运的主权,否则分离的过程,一定会血肉模糊。
物质的生活再富足,比不上有温度的父母
“当我在朝着他们规划的路线走的时候,有谁会在意我身体和心理上的艰难,他们只会管那些物质层面的。”
在倾诉过程中,小A不断的强调,她不需要那些物质上的给予,因为那不是她真正想要的。
不被接受的爱,那就不算好。
本想活跃一下气氛,半开玩笑的说:如果我的父母能给我留下金山银山,我应该很愿意接受。
“金山银山是冷的,童年是热的。”
带着一点情绪,小A的声音也提高了一些。
在小A那里,童年缺失的陪伴,影响了她将近二十年。
英国的心理学家鲍尔比提出过一个依恋理论:
成年人的人格是个人在生命不成熟的时期与关键人物的互动中形成的。
一个人如果有幸成长在一个有爱心的家庭中,有一个能够理解他、接纳他的父母,那他就会知道,我可以从谁那里寻求帮助,并且知道他可以在哪寻求舒适和保护。
这其实就是安全感的定义。
在安全感面前,出身、学历、财富、地位,通通都是不值一提的。
如果孩子安全感充足,那么无论孩子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想到自己还有一个家,还有一个可以无条件支持自己、理解自己的父母,这就会让孩子在遇到问题时,能有一个缓冲的地带。
相反,当一个孩子缺乏安全感的时候,他的背后是没有人能够接住他的。
那么他可能就会不断的坠落。
这也是为什么,小A会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因为她缺少这样一个支持的力量。
一般的人或许还有朋友可以倾诉,可是在小A这里,因为身体原因一直走读,导致她的朋友圈很受限。
再加上父母的不理解、控制、缺乏沟通。
每一个关键词,在小A身上,都是实实在在的伤害。
希望每位看到这里的父母都能够认识到,不是说孩子身体健康了,有一个良好的物质生活就可以了。
有时候,孩子的心理比身体更为重要。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配合
北大才女赵婕说:
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会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会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深以为然。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以家人之名》,剧中的李海潮就是这样一位令人钦佩的家长。
李尖尖幼年失去了妈妈,但是李海潮的陪伴,无条件的爱护,让这个小姑娘没有丝毫单亲家庭长大的阴霾,相反,她活成了很多人心中的一道光。
在一个有爱的环境长大,才能学会如何去爱其他人。
在李尖尖长大后,学木雕,开工作室,他也只是全力的支持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当尖尖心情不好,打电话跟爸爸撒娇发泄时,李海潮确定了孩子不需要自己的帮助后,用开玩笑的言语,给予了女儿力量。
温暖而有力量,不过如此。
相信孩子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拥抱孩子受挫后的负面情绪。
无论孩子走多远,遇到挫折再回头,还会发现有个家是她可以躲避的港湾。
没有哪位父母能一辈子为孩子保驾护航,真正的成长,是离开父母,独自去面对人生的管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