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籍:《曾国藩家书》
作者:[清]曾国藩
出版单位:吉林文史出版社
阅读时间:4月28日
阅读内容:修身篇
读书笔记:
谕纪泽纪鸿·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同治十年十一月)
【原文】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故《大学》之“诚意”章,两言慎独。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大学》之所谓自谦,《中庸》之所谓戒慎恐惧,皆能切实行之。即曾子之所谓自反而缩,孟子之所谓仰不傀、俯不怍,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乎是。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敬之一字,孔门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则千言万语不离此旨。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程子谓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四灵毕至。聪明睿智,皆由此出。以此事天飨帝,盖谓敬则无关不备也。吾谓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庄敬日强,安肆日偷,皆自然之征应,虽有衰年病躯,一遇坛庙祭献之时,战阵危急之际,亦不觉神为之悚,气为之振,斯足知敬能使人身强矣。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若但知自了,而不知教养庶汇,是于天之所以厚我者辜负甚大矣。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者自立不惧,如富人百物有余,不假外求;达者四达不悖,如贵人登高一呼,群山四应。人孰不欲己立己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后世论求仁者,莫精于张子之《西铭》。彼其视民胞物与,宏济群伦,皆事天者性分当然之事。必如此,乃可谓之人,不如此,则曰悖德,曰贼。诚如其说,则虽尽立天下之人,尽达天下之人,而曾无善劳之足言,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羞,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
古之圣君贤相,若汤之昧旦丕显,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继日坐以待旦,盖无时无不勤劳自励。《天逸》一篇,推之于勤则寿考,逸则夭亡,历历不爽。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之周乘四载,过门不入,墨子之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故荀子好称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劳也。
军兴以来,每见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艰苦者,无不见用于人,见称于时。其绝无材技、不惯作劳者,皆唾弃于时,饥冻就毙。故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余衰年多病,目疾日深,万难挽回,汝及诸侄辈身体强壮者少,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强而后有振兴之象,必使人悦神钦而后有骈集之祥。今书此四条。老年用自儆惕,以补昔岁之愆;并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四条相课,每月终以此四条相稽,仍寄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同治十年金陵节署中日记)】
同治十年也就是1871年,曾国藩庆祝了自己的六十大寿,他在这个特殊的时间回顾自己的一生,总结出四条修身经验,希望子侄能以此互勉。这四条分别是慎独、主敬、求仁、习劳。“慎独”是古代贤者十分看重的品德,所谓“君子慎独”,就是说有德行的人在独处时也会小心谨慎,反省自己平时做得不好的地方;而小人在独自一人时,则会由于没有了约束而做出一些越轨之事。因此,在独处时仍然能够小心谨慎、严格律己的人,就可以称得上是君子了。“主敬”的敬是恭敬、认真、重视的意思。“主敬”首先体现在待人接物时要恭敬有礼;其次,在办事时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和现在我们所说的“敬业”是一个意思。“求仁”就是说对万事万物都要怀抱一颗真诚的仁爱之心,要有宽广的心胸。如果心胸狭窄,只想着自己的话,在与人相处时就很容易产生矛盾;如果心胸宽广的话,就能够与其他人和谐相处,营造一种友好的氛围,从而使自己和他人都得到益处。“习劳”其实就是曾国藩经常强调的“勤”,曾国藩认为勤劳是做人的根本,只有勤劳才可以使人健康长寿,只有勤劳才可以使家业兴旺不衰。曾国藩是一直反对享乐的,认为过多的福分反而会招致祸患。曾国藩所说的这四条可算作他一生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坚持了一辈子的人生信条,对我们任何人都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这封信写成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同治十一年(1872),曾国藩病逝于南京任上。由于发病突然,曾国藩没有留下正式的遗嘱,因此这四条劝诫就被认为是给子孙们的遗嘱,值得子孙后代时刻以此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