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摘录感悟(二)

……不仅语文课,所有的课,数学课、物理课、化学课、生物课、地理课、政治课……都可以很轻松,都能够有笑声。因为这是“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老师和学生在一起活动,如果你无视学生的期待,那你很可能是在“白讲”。

有些老师,只需缓缓地在讲台边站定,学生便肃然起敬,那样的老师,思虑深邃,有意志力,像精神标杆,只要他们在教室里,所有的太阳都会苏醒。

这不正是我一直以来追求的课堂的最高境界吗?——让学生在轻松快乐、和谐温馨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我知道我不是那个能够唤醒所有太阳的老师,但我心向往之……

课堂是生成智慧、陶冶情感的园地,每个人都在这里耕耘,包括教师。我说过,最大的快乐,是和学生一同学习,我这几十年对教育的认识或感悟,很多是在课堂上学生那里获得的;我在教他们的同时,自己受到更多的启示。我比以前聪明了一些,这也是我在离开学校后仍然怀念课堂的原因之一。

常态课是一个教师成长的原始土壤,即使一个业务能力平平的教师,他的课堂也一定少不了令他心花怒放的生成,而这个“生成”又激发了为师者新的教育智慧。不在一线执教过的老师,怎会体会到课堂的生成和互动给老师带来的那份喜悦、思考和成就感!

……中小学教师,懂得越多越好,因为和他生活在一起的学生,想变得有智慧,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一位有经验的老师,会把立在讲台前当作享受,他有能力、有信心与任何学生交流。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也必须引导学生对“课外的社会”保持关注,要让学生对社会历史文化保持兴趣,有个人的思考,并在社会生活中有个人的立场,否则,我们的课堂很容易造成思想的空白——无须等到毕业离开学校,下课离开教室,所学的东西就无用了。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了无用的东西,造成对学习的厌倦,形成新一代“读书无用论”,应试教育的弊端主要体现在这些具体的环节上。

这么多年对课堂的“不厌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可以随时随地随机的在课堂上“卖弄“自己的所见所闻,孩子们也喜欢我的”卖弄“。学习《小英雄雨来》,我给他们讲日本推行“新安保法案”的用意所在,给他们讲“南海问题”;学习《黑孩子罗伯特》,我给他们讲"曼德拉";(感谢我上师范时的政治老师沈田青,是他动情的讲解引发了我对这个英雄人物的持续关注,也由此把我引入了了解国际新闻的大门。)学习《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我给他们讲”申亮亮”、"萨达姆”……忘不了孩子们专注而敬佩的眼神,而这种眼神同时也激发了我更加努力的成为那个"懂得多"的老师。

一直觉得一个老师的经历和素质就是很好的教育资源:用心的看一部电视剧,用心的一次远游,甚至用心的伺候卧床的老人......都可能在你授课的某个适时的瞬间,从你的大脑里跳出来,成为课堂上孩子们喜欢的一个小插曲,虽然这些内容与应试无关,但对于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还是能起到辅助作用的,如果我们只讲应试,学习该是一件多么无趣的事,孩子们该有多累?

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我的课堂,我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更与何人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人们在研究包括小提琴演奏家、体育明星、比尔·盖茨等高成就人士的成长经历中,发现了一个共同的事实:他们到20岁的时候...
    安明阅读 602评论 0 1
  • 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碰触;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清尘912阅读 104评论 0 0
  • 秋雨绵绵雁哀遥,寒水映石桥。 枯风萧萧吹雨飘,人湿古巷潮。 伏案静听滴水声,又见草木凋。 木锈石青泥染袍,夜寂虫语...
    冷历史观阅读 174评论 0 0
  • 看到这么多朋友玩手绘,很是手痒,没有基础咱就玩最简单的试试吧,来两张今天画的。 呀,数错了,是三张,花了不少时间呢。
    北冥_鲲阅读 683评论 8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