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必知传统文化
谦逊坚韧之竹 选自博客
竹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意蕴,它的劲节,代表着文人坚强的骨气;它的虚空,代表着君子的虚怀若谷;它的萧疏,代表着文人的潇洒脱俗。所以,很多文人的住宅中种植着竹子。
以竹咏志喻人诠释竹之品性。青青翠竹,能立于严寒而不屈;中通茎直,挺拔劲节,英姿勃发,彰显君子本色。叶如剑,青翠欲滴,婆娑可爱,傲骨英姿。古往今来,文人赞美竹,歌颂竹,因它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兰翠色长存的高洁,也暗喻了一个人不屈的气节。其次,竹外表刚劲,内在“虚空”的形态,也成为了文人墨客诠释自身修为的代名词。
潇洒的魏晋之风,自然少不了竹。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以其洒脱的魏晋风骨留下了“竹林七七贤”的绝响。名士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爱竹最痴,《世说新语》中有一个关于他爱竹的故事。王徽之有一次临时寄居在一个地方,让身边的人种上了一些竹子。有人问,你不过暂住几天,何必要种竹子呢?王徽之指着那几杆绿竹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苏轼觉得,宁可不吃肉,自己住的地方也不能不种竹子,没有肉不过是令身体消瘦,但没有竹子的陪伴却让人显得低俗了。可见,到了苏轼的年代,竹已经成为文人追求雅致生活的象征。
唐代女诗人薛涛曾作《酬人雨后玩竹》: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
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薛涛此诗,尽显了竹在古典文化中丰富的意蕴。竹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在冬天观赏更能品味它那刚劲之风。若在春天欣赏,也能够看出它虚心的谦谦君子之风。魏晋时期,嵇康、阮籍等七位名士常在竹林之中喝酒、纵歌、吟诗,被称为“竹林七贤”。
除了诗人,自古画竹者也不在少数,而最有名的,当数郑板桥。
郑板桥善画竹,用一支画笔,以竹的气节表白自己。郑板桥身为父母官,多次为百姓获罪,仕途不顺,却仍坚持着自己的高风亮节。他最有名的题画诗《竹石》便是如此: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能在严寒中不屈服,傲然挺立在岩石之中,即使是面对着千磨万击和四面的劲风,在石上生长的竹子却还是坚韧不屈、不卑不亢,体现出一种倔强和刚硬。落拓不羁的郑板桥,在这一诗一画中使青竹在破岩之中挺拔生长的坚韧之态跃然纸上,而竹也成为了自己人格的写照。
爱竹已经成为郑板桥的一种生活习惯,正像王徽之那样,何可一日无此君?
在中国文化中,竹“虚空”“萧疏”的特性,同样代表了多种君子人格,比如高雅脱俗、清高自立、谦逊、坚韧、高风亮节等。在诗人和画家的笔中,这些摇曳的精神意蕴在纸上跳跃,勾勒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雅洁的君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