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出发,到增城已是中午,与”圣约翰早教中心“的创办人吴霞老师聊了许多,她用心和诚意做教育,经过两年多,有了预期的效果,她是愉悦淡定的,她的家人和孩子们收到了她的真诚与用心。
下午和圣约翰几位老师分享,大家静回到自己的内在,觉察和画“自我轮”,找到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几个部分,并画出内心发现现时的真实状态,简单的绘画,发现了自己在生活中需要的平衡,轮子是圆的才能转起来……
然后通过小小游戏觉察自我的潜意识,发现了潜意识的奇妙,从而理解教育内容中关注孩子”身心灵”成长内容,“身”指“身体”,包括体格、体能、体质及感知觉的整合能力,“心”指“心智”,思维的能力、获得的知识与智能;“灵”指“灵性”,是生命力。这不仅仅是对孩子成长的了解,也是我们自己生命力的觉察。本计划是2:30讲到5:30,一不小心就分享到了6:30,大家在其间发现了“我”在生活中的“位置”,谈及了”我“与家人,”我“与自己觉得最重要的生活内容之间的关系。
分享了林文采博士的“生命五朵金花”与“心理营养”,在期间大家跟着自己的觉察,去感受什么是”爱“,什么是”安全感“,如何”连接“……从与平常惯性不一样的角度,发现与孩子间互动出现的问题,有了新的认知和理解。
原来责备孩子不好好用餐,是因为被自己的焦虑、担心情绪所控制,孩子每每吃饭时会接收到家人因吃饭的担心、焦虑情绪,从而产生压力,于是这种压力带来的无助和焦虑就伴随着孩子用餐的过程,这样的情绪与进餐配在一起,自然,一讲起吃饭,孩子会表现出拒绝,拖拉……如何调整?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方式来支持,当然首先家人或老师要觉察到自己因对孩子的关心而产生的担心焦虑,并接纳这种情绪的存在,然后告诉自己去相信孩子:每个人用餐一定是他自己的需要!我们要做的是发现他的需要、支持他的需要,真诚地表达出我们的爱:把食物做出美好的色香味,带孩子一起来参与备餐的过程。我们可以一家人分工,如:妈妈做饭,孩子备餐摆碗筷,爸爸洗碗或整理桌子等。和孩子一起享用美食,并表达出自己对美食的享受……这样既建立美食享用的氛围,又让孩子接收到了我们对他的信任,带出他在这个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和因担当而滋长的自我价值感……
在生活中常遇到的事例中发现真正给到孩子做“心理营养”的具体方法。有老师说:要是先生也一起来听就更好了……吴老师说:会的,我们圣约翰早教中心会经常有这样的分享的……
吴霞老师要付我酬金,我说”随喜。”随喜真的很好,双方都可以放心按自己喜欢和愿意的方式真实地做选择!同时因为接纳而安心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