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单向教育方式下的学生思想转变
我所在的学校是农村小规模学校。这学期新接盘的是四年级的三名学生的语文教学工作。这三名同学之前的任课教师是我们校聘教师,年龄45岁左右。她的学历是初中学历,迫于学校师资力量薄弱,要不然不会聘请她。她虽然从教十余年,但不论从教学方法与技能来讲,还是个人学科素养说来,实在不敢恭维。
她沿袭传统单向传授式的教学方式,着实贻害不浅。学生思维固化,缺乏联想和想象能力,严重匮乏批判性思维能力。
很不幸的是,我坐实了“接盘侠”的角色,这也是铁打的事实,看来是无可改变了。有牢骚归有牢骚,不容乐观的学生学情,还得“直面惨淡的人生”。
通过口头调查,我初步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内核---错误地认为:学习的步骤就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然后依照老师的安排,完成记诵和家庭作业。更让人局促不安的是,学生就是如此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由此观之,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毫无自助学习的能力。这听起来叫人瘆得慌。
理论指导实践。我首要要做的是解放几个孩子的学习思想。
我们先打比方。为了便于理解我所讲的内容。我把“教与学”比作一枚“硬币”。把“学生的学”比作“硬币的正面”;把“老师的教”比之为硬币的反面。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认定为同一硬币的一体两面。在某种意义上,老师与学生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硬币的反面是老师的教。当然,老师的教必须是基于认真的备课这个事实的,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们的认真预习,熟络课文的现实之下。要呈现在世人眼前,一个白晃晃,色泽质地合格的硬币,硬币的正面特别紧要。因为教学评价部门或大众评判学生的素养如何,主要在于细细察看,硬币的正面,这个正面因为冲压有硬币的面额,币值的大小依赖于正面,与背面的关系不是实际上的那么很紧密,或许被在不经意间忽视了。现实让我们自我认知更加明晰,在小学阶段家长把学生的成绩看作比什么重要。只有学生的成绩所谓的“好”,老师才能被“雪亮的群众眼光”所容纳,才不至于被家长毒辣和挑剔的眼光“烧死”。
以“硬币”作喻的真实目的是,我想告诉同学们预习功课非常重要。千万不能“坐以待毙”。仅仅听老师的讲课,永远是不能学好语文课的。学生首要要做的就是转变自己的思想,不要把学习当成老师或家长的事情。只有“教与学”的两者共同作用,能够在课堂上彼此互动起来,才有可能是一枚完美的硬币。
约略历经耗时达半小时之久的 深情的“告白”与苦口婆心的鼓励,三个孩子似乎懂得了我的良苦用心。因为当天最后一节自习课前,三人共同来办公室找我,请求布置预习任务,并祈求在预习方法上更进一步地予以指导。我隐隐约约地远距离地接受到了他们感动的信号。但愿,他们在我代课的这段时间内有较大的转变。
质言之,转变学生还得以“思想”为抓手,渐次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