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总是遇人不淑,被人骗、被人害?
如何在生活中,辨别那些恶人、坏人、自私的人呢?
今天为大家带来一本《恶的科学》(西蒙·巴伦-科恩)
在这本书中,着重提出了一个共情的概念。
共情能力强的人,大概率上会是一个好人;而共情能力弱,甚至没有共情能力的人,则很有可能是一个坏人、恶人,是需要提防的人。
比如一个人,如果手心容易出汗,那么他很有可能是一个好人。
因为容易出汗,就标志着这个人对情感的反应比较敏锐,他有能力体会到别人的情绪,通常也就不大会主动地伤害别人。
这种能力就是共情。
书中所说的共情,大概跟同情心的意思有些接近。但是我们这里说的同情心,并不是说可怜别人、怜悯别人,而是同情共感的能力。
比如说,我有意无意的伤害到别人,看见别人痛苦难过,自己也觉得很不舒服、感同身受,这个就是所谓的共情。这样的人可以体谅别人,更不愿意轻易的伤害他人。
但是这种能力,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完全没有共情能力,他们甚至不会,把别人当做人来看待。
看到他人的痛苦,他们只是在常识上,知道自己应该表达一下同情。但事实上,他的情绪根本就不会受到任何的影响。这种人就很容易成为大奸大恶之徒。
比如《恶的科学》这本书里,就讲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叫保罗的人,在酒吧里将人杀害。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咨询师,他与律师一起探视保罗。
保罗为什么要在酒吧杀人呢?说起来非常荒唐,当时保罗在酒吧里闲坐,他认为被害人隔着整个酒吧,看了他一眼。
于是他拿着酒瓶,走上前去质问:“你瞅啥?”
被害人也并没有作出反击性的回答,只是礼貌的表示,我并没有看你,我是在观察这个酒吧。
但即便如此,保罗也是怒不可遏,他认为对方,是在对自己不敬。
保罗将酒瓶敲碎,并用手中锋利的一块,扎在受害人的脖子上,将其置于死地。
更加令人不寒而栗的是,保罗完全不认为自己在杀人,他觉得这是正当防卫:“因为那个小子冒犯到我了”,并要求律师,为他做出无罪辩护。
此时作者忍不住问保罗:“这个人已经被你杀死了,你就没有感觉到抱歉吗?”
此时保罗的反应,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大义凛然:“我这一辈子,都是个老实人,到处受气,以后我再也不要受气了!”
“那些在学校欺负过我的小屁孩儿,他们感觉到抱歉吗?开除我的老板,他感到抱歉了吗?那个开车撞我车子的邻居,他感到抱歉了吗?”
“他们都没有对我道过歉,我为什么要对他们感到抱歉!”
如此的情绪,我们在网络上,也看到过很多。发言人似乎一辈子是个老实人,总是被人欺负,受了很大的委屈,这一次终于爆发。
但事实上这个保罗,从小就是一个惯犯,我们只看到他欺负别人,从来没见过别人欺负他。
他小小年纪,就犯下了盗窃、贩毒、暴力袭击等罪行。在8岁的时候,就故意虐猫,13岁的时候,烧掉学校的体育馆,根本就是典型的反社会性人格者。
像保罗这种人,就属于完全没有共情能力,所以他也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干了多少坏事,伤害过多少人。
因为在他的眼中,别人根本就不是人,伤害别人,就如同打破了一个物件。
反过来,别人只是稍微不如他的意,那在他看来,就是天大的事,是可忍孰不可忍!
也许你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对于这种人,你所要做的,不仅仅是离他远点,而是完全不要跟他打交道,因为他是潜在的暴力犯罪分子。
那么如何分辨这种没有共情能力的人呢?在《恶的科学》这本书里,也给出了几条标准。
第一,这种人从来不会感到内疚和后悔。
第二,这种人不诚实、撒谎成性,做事不靠谱,没有长远规划的能力。
第三,最为重要的是,这种人总是没有办法,从惩罚中得到教训。即便坐牢入狱,也不会有丝毫的改变。
除了这种暴力犯罪型人格,生活中还有一种人,同样缺乏共情能力,那就是极度自私,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这种人在我们的身边,其实更加常见。
这种类型的人,在生活中总是自认高人一等,应该得到特别优待:我要喝矿泉水,我要跑步!
这也是因为他们没有共情能力,不把别人当人看。
在他的世界里,只有自己是人。而其他的所谓人形生物,都应该是为自己而生,为自己服务。
其实不论是暴力犯罪分子,还是极度自我中心者,他们都只是没有或缺乏共情能力。但在现实中,还有一类人群更加危险,他们的共情能力,与正常人截然相反。
正常人对共情的反应,是看到别人受伤难过,自己也感到痛苦,看到别人高兴,自己也能体会到愉悦,尽管程度肯定不同,这是一个正常大脑的反应。
可是那些反共情的人,他们截然相反,看到别人受到伤害,他们兴奋愉悦;看到别人高兴,他们反而感到痛苦难受。
这种人的大脑结构,在生理上就与正常人不同,他们会把伤害别人当做享受。那些连环杀手,虐待狂,其实都是这种人。
比如前段时间,网络上有人虐猫、虐待动物,并且还将照片晒出,这种人就属于反共情人格。
而在心理学上,早有这样一个结论:那些虐待动物的人,他们不会只满足于虐待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