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半大小子,气死老子。”这话不假。
马上上初二的儿子,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你说一句他还三句,明显不及以往乖巧懂事了,甚至还与家长对着干。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青春期逆反心理”。
暑假里,哄骗协商一起制订的学习计划,得时时处处耳提面命地一遍遍催促提醒着,前两周勉强完成计划。
回趟老家后,我稍一松懈,他手机不离手,指责埋怨对比说教统统来一遍,把原定的学习计划和手机时间规定再重复一遍,再摆一遍不学无术的后果等等等。我泻火了,孩子交手机了,当然还伴着那句:你别再说了,说了多少遍了都!你闭嘴吧你!于是,我心碎地暗自嘤嘤嘤中......
卢梭说:“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很不幸,这三种方法我都用过。说实话,每次我都期望在使用上述三种方法后,孩子不说能幡然醒悟吧,起码能听进去,知道不足然后逐渐改正。可事实上,一点儿用都没有。
每次激烈争吵后,我都暗下决心:以后要忍住不唠叨,要讲究方法,说那么多有什么用。但是,每每看到孩子无节制无计划的“漫游日子”,就顿时火冒三丈。手机上做书签提醒自己,写便签放包里提醒自己,甚至默默告诉自己:能坚持三天不唠叨吗?坚持一周就犒劳下自己也行呀。
呜呜呜...让急性子的我慢下来稳下来,太难了,我又知道必须得稳住、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想想看,你一次次争吵后,孩子跟你的距离是不是越来越远了,越来越不愿意跟你沟通交流了。想想沟通的法则,你越强化什么,他就越反驳什么,你得变通呀。
13岁,正是孩子的叛逆期。这个时期,孩子的独立心、自尊心空前的强烈,大人的说教、唠叨、打击,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在控制自己,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孩子就用不听、不学、抵触等方式反抗。
这症状跟我们家一毛一样呀,其实,作为家长也知道,叛逆期里,父母的教育方式很重要,关键在于家长能不能给到孩子恰当的引导;孩子能否接受家长的教育,关键取决于孩子在内心如何看待家长,如果孩子根本就厌烦,根本就不想接受家长的引导,这种情况下越努力教育就越没用!
难就难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怎样恰当的引导。这对于一直做惯了孩子教育者的家长来说,跟孩子的青春期一样,需要有个缓冲的过程,让自己做孩子的陪伴者,而不是教育者。
感觉就像,幼儿入园有焦虑期一样,家长也有焦虑期,甚至家长的焦虑期要远大于孩子。
家长在孩子的青春期也是有不适和焦虑的,孩子越来越大,中考越来越近,既希望孩子像以往一样依赖和信服自己,又盼望孩子独立自信有上进心,之前得心应手的做法现在行不通了,看似家长和孩子还是“亲生”的,但隔阂说来就来。
而孩子呢,思想意识觉醒了,不再喜欢被管束和限制,家长的言语已不能让他信服。只一味地评判和打击他,这种永远平行的交流沟通,不仅无效,还使得亲子关系更加恶化,这也是家长焦虑的源头。
作为家长,我们得明白,叛逆是由青春期孩子的成长规律决定的,是青春期的正常表现,不叛逆反而是不正常的。
家长要认识到,从孩子一生的发展来看,叛逆其实是一个好的开始。我们要走近孩子帮助孩子,就要从肯定和认同孩子开始。
1.叛逆是孩子成长的表现
不能盲目否定孩子的不守规矩,对孩子勇于自我探索的表现要加以肯定。得到父母的认可之后,孩子可能就不会那么叛逆了,起码程度不会更深。
2.调整教养角色和教养方式
要做孩子的陪伴者,而不是教育者。教养方式上面,要对孩子的行为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但在制定规则和做决定时会考虑孩子的需要和想法,听取并接受孩子的意见,会对制定的要求作出解释,说明希望孩子服从的原因。
为了避免孩子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助力,要努力做一个有心的家长,对孩子的叛逆行为做到心中有数,不往外推自己的孩子,接纳孩子,相信孩子的叛逆问题只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问题。
先疏导自己,再陪伴孩子。加油,我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