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黑天鹅新书试读的第十五期,我不知死活,选了本历史。
这是一本我不该染指的大书,无论内容上还是体量上。不怕丢脸的说,以我现有的关于美国历史的知识储备和阅读量以及零零碎碎一点时间,都是不该沾染这样的大部头的。硬着头皮读完还要再硬一次假装读完有感,实在不敬。
与印象中的历史书不大一样,这本书的阅读难度并不大,由约200篇篇幅短小的文章组成,体裁大致包括日记、评论文章、文件、名家作品节选、论文、采访手稿、演讲录音、信件、诗歌、流行歌词等等。阅读难度在于要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理出头绪,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和思路,进而“有感”。在网上查了一下作者生平关键词,教授、左翼历史学家、民权、反战,难免会对封面上的客观二字产生怀疑。对已设立场的讲述保持基本的警惕,不知是不是防被洗脑的办法之一。毕竟我是连各种语境里的左右之分都还很模糊的小白。
这本书的副标题叫“民主进程中被掩藏的声音”,于是我在网上随便搜了一下那些没被掩藏的。听完在喜马拉雅有人录的一档音频(顺致感谢),朗读的是《一本书读懂美国史》。果然明白了宏大叙事和底层写作分别是怎样处理相同的史料。这样掺和起来读有意思的,就像你在台下听讲,台上人当然夸夸其谈,同时邻座总在你耳边小声拆台,要么补充细节,要么辨别真假。这样的交叉阅读体验虽然多数时候使我糊涂,但遇事不敢轻易判断,也算是一点心得。
通读下来的第一个感受是“天下乌鸦一般黑”嘛。地球三分之二的土地被海水浸泡,另外三分之一,是被血泪浸泡的。果然是地无分南北东西,人无分老幼男女,无不被苦难纠缠。
本书内容所记录的时间跨度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始,直到2006年(网上看到这本书的英文版第一版是2004年出版的)伊拉克战争在美国激起的千层浪。作者像个偏要外扬家丑的倒霉孩子,把家里所有疮疤一个一个按年份揭给你看。
哥伦布第一次踏上美洲大陆之后对友善提供帮助的原住民进行的惨无人道的奴役、残杀和驱赶;印第安人迁移政策一纸公文,至少导致4万人死于西迁途中的寒冷饥饿和枪杀;为了掠夺财富和土地而发起或主导发起的历次战争:美墨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为解决南北经济发展模式的争端而爆发的南北战争,在战争中途为抢占道德制高点而顺便提出解放黑奴(只是观感,以及从其他地方看到的资料和信息里得到的观感);1989年披露的二战中“定点轰炸”的全民谎话;日本广岛长崎亲历并幸存者的回忆文章触目惊心,向日本投放原子弹被评论为美国“对苏联冷战的第一次大行动”……桩桩件件简直都是对全人类犯下的罪行。把书合上,闭上眼睛,回想一下除了美国,世界各个角落,人类打出的各种旗号下,有多少类似的冤魂。
如果美国政府是个打地鼠的游戏玩家,一定是手忙脚乱的。种族歧视历史遗留、工人罢工、学生静坐、老兵请愿、三大权利机构相互调查、公务员泄密、媒体揭丑、各色人等四处演讲各自不成熟的大小主张,煽动无辜又无知的群众。偏偏那些不怎么光彩的应对方式又被人记着,有心人还能出版成这样的历史书。历史是一面镜子,时常照出丑态。
开篇即是致谢,两千字几乎全是人名。这些人有编辑、图书馆档案馆工作人员、各种协会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社会组织、转录者。他们查手稿甚至查看微缩胶卷。这样组成的这本书,让我渐渐开始相信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可以是历史的见证和记录者。要知道,这与我从小接收到的教育完全悖。万一后人照一照历史的镜子,觉得丑态可以收敛一收敛呢。
这是一本500多页的大书,处处是反抗和杀戮。看的时候想起一篇怀念文章,是写南京大学研究当代历史学的高华老师在晚年跟朋友聊天时说,很羡慕那些研究古代文学史的同事,不用接触那些一手的血淋淋的材料(大意)。后来,我是就着1000年前的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一起看的,那个看到万事都觉得“颇有情致”的姑娘,她笔下的嬉笑日常,能与血泪历史中和一下。
感谢黑天鹅提供的试读机会,这样的读书和写字实在不敬,冒犯之处,实在抱歉。
201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