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湄
昨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大意是提倡大家去看一些不那么热门的书或文章,到旅游地图上没有标记出来的景点去旅行。文章一出来,短时间内阅读量就将近破万(至少我认为已经是很热的文章了),评论区也是哗声一片。
有人认为,顺着大多数人走的路并没有什么不好,节省时间也节省了资源,甚至有时候会让我们少走弯路。
有些人评论说,很多热点的文章质量还比不上阅读量低的,建议倒不如去读读那些冷门的文章。
有人说就该去那些地图上没有标记出来的景点,品尝少有人吃过的美食,定是别有一番天地。
那么到底该不该走少有人走的路?
你说,不走,跟大多数人走的路保险。
于是,你就渐渐淹没在滚滚浪潮之中。
似乎有点危言耸听。但你认真想一下,一个没有特色的人,看他的职业前景、兴趣走多远?
你说跟多数人后面走看起来很安全,毕竟那是很多人走过很多弯路后总结出来的经验,他们已经很清楚判断的标准。
在面对陌生领域,又没有鉴别能力时,模仿羊群也许是最优选择。正如葛优在某广告中耳熟能详的那句台词,“吃饭要挑人多的地方,选东西也一样”。但不知不觉中,你已经中了“羊群效应”的蛊。
羊群效应:基于其他人的行为来推断某事物的好坏,来决定我们是否仿效,这种行为称之为“羊群效应”。
你选择跟从多数人,注定会是寡然索味的生命,能怪别人吗?或许不能。最该反省的,是自己。
有人会说,走少有人走的路一定平坦吗?不一定,但你不走的话,一定会后悔。
那么少有人走的路是不是就是对别人曾经做过的事、走过的路全部否定?不,不,不。不是这样的。
比如你预备到一个从来都没有去过,完全不了解的某地去旅游。要吃饭,住宿。怎么办?总不能挨家去考察哪个餐馆好吃,哪个地方住宿比较舒适,安全,性价比又高。正确做法是,优先选择一些评价好,价格适中,信誉度高的店。等到了当地时,再在选好两三家中说比较一下,收缩一下选择范围。
走少有人走的路是在“前车之鉴”的前提下,规避陷阱,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这样一来,既避免了重复掉进广告陷阱又能找到适合心意的,还能寻得一个独特的出行体验,岂不是一举多得。
走少有人走的路,只是帮你选择一个方向。很多人愿意走的路,起码方向不会错,如何脱颖而出就是技术问题了。
譬如我的一个同学东成西久,他就选择了一个少有人走的路,六十天成为签约作者。
来看看他是如何做到的。
一,清楚自己的优势。比如他职场阅历丰富,所以从写职场入手很容易。如果你暂时没有明显特长也没关系,挑一个适合自己的小目标(比如王健林说的,一个亿的小目标。),专注某个特长,让自己每日精进一点点。
二,市场调研。他在简书发文之前用了一两个月的时间调查用户及目标人群关注的热点及空缺,正好他擅长这一块比较空缺。
三,大量输入。多读相关书籍,多研究别人的方法,取其精华,扩充知识面,凝练思维。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那条路。
四,参加各类培训班,训练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输出能力,从而形成自有套路和风格。
最后,坚持坚持在坚持。比如,坚持21天或者1万个小时理论等等。养成一个习惯,然后坚持下去就好。
先将自己锤炼成千里马,等到伯乐出现之时才有被发现的机会。
所谓厚积薄发,即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实现目标。只有从本质上提高辨识度,比如写作者提高写作能力,工作上加强个人能力,产品上努力提升品质才能脱颖而出。
也只有让自己变得足够强大,才有能力吸引目标。——让目标成为你的羊群。
这里有必要补充一下另一种“羊群效应”,我们称之为“自我羊群效应”,即发生在我们觊觎自己先前的行为而推想某事物好或不好。
霍华德,舒尔茨创建星巴克时是个与萨尔瓦多.阿萨尔有同样直觉的生意人,他尽一切努力读书一直是星巴克与其他咖啡店不同——不是从价格上而是从品位上。
星巴克咖啡店早期的店铺里散发着烤咖啡豆的香味(咖啡豆的质量要优于其他低价位的咖啡店的)。只要你肯走进来,一定会把你吸引住。去了几次之后,你会一次比一次,更强烈的感觉到你这样做是因为自己喜欢,于是到星巴克喝咖啡,就变成习惯。这就是,你已经加入了“自我羊群”——你在星巴克排队,排到自己以前的经验之后了。他们还销售别致的咖啡机,橱窗里摆放着各式诱人的点心,如法式牛角面包,提拉米苏,红樱桃榛子蛋糕等等。还有各种名称高贵华丽的饮料,如卡布奇诺,密斯朵咖啡,星冰乐等等。
换言之,星巴克不遗余力打造这一切,目的是营造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这种不同是如此之大,让我们不再用其他咖啡店的价格作为锚来定位,与之相反,我们会敞开思想,接受星巴克为我们准备的新锚。星巴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就在这里。
如果你有清晰的目标,做足足够的市场调研,确信自己选的路一定会有前景,那么尽可能去做泥石流中的那股清流吧。
既然来了,留个脚印再走吧~您的肯定是我努力码字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