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文章。把我这些年的感悟重点串起来。
第1章 镜子
我面前有一面镜子。
基础结构:
我把脸贴上去,整面镜子里全是我的脸。
我的视觉体验,就是我自己的面容,
划重点:体验=面容。
当我笑,我会看到一张笑脸,
当我怒,我会看到一张怒脸。
我做什么表情,我就会体验到什么视觉。
进阶:
发疯的人在这结构里,他会怎样行动?
他会生镜子里的人的气,
他会说:我必须要有对方对我示好的种种证据、
我体验到的是一个冷冰冰的世界,
我必须要先体验到一个舒服的世界,一个温柔的体验,我才愿意好好过。
我必须是体验到对方先对我笑,先对我示好,我才会用笑容去回应他,
对方不先对我好,我凭什么先对他好?
发疯的人忘记了他在镜子里的一切都是他自己所做的面容,
只有发疯的人,才会在照镜子的时候,
坚持要求镜子里的脸先笑,必须要有镜中人示好的证据,他才能笑。
疯了。
他在与镜中人分离的误解中,把镜子里所有的体验都当成了威胁,当成了敌人,形成了一种心里充满了恐惧的威逼利诱行为模式。
2,体验,即是觉知。体验,即是创造。
心是一切的能量。
心念,起心动念的振频,
会把这颗心拉倒这个宇宙中符合它振频的地方去,
或者把跟它振频相同的东西拉到他面前来。
从粗钝层面上讲,是这样的,
从精微层面上讲,就是照镜子,
冲镜子做什么丑脸,你自己的镜子反射的视觉体验就是被什么东西丑到,
但是这个讲法太精微了,还是讲振频的互相吸引比较好理解。
划重点:心=镜子前我冲镜子做的表情,
不等于镜子里的视觉反射。
本质上不等于,一个是实一个是虚。
但是从信息对等的层面上讲是等于的,
心的面貌=它吸引而来的体验。
而这个体验,就是心的创造物,用来反射它自己、体验他自己。
所以体验=创造。
每一个灵魂都是来渴求体验的,
从它知道它所是,成长成它体验到它所是、它确实活出了它所是。
而每一个体验,都等于觉知
——觉知到它的心的面貌创造了他的体验。
——去觉知它的种种误解,种种发疯,种种颠倒。
——去觉知到它到底是谁,它究竟是谁。
分离是苦的,颠倒的是苦的,发疯是苦的。
如果这个心的信念是不实的,
就好像上面说对镜子摆臭脸,
那么这个世界就会不断它摆的臭脸还给它,
不断给这颗心足够的体验,
一直到它觉醒,负起责任,扭转颠倒,改正误会,才会放过它。
这不是威逼利诱,
这只是觉知自己是谁。
你作吧,不是作了别人。
作不到别人,没有别人,别人只是你吸引来的镜像,你作的只是自己,
你只是在创造体验。
有句话讲:业障这个东西,确确实实是见者有份的。
你如果用颠倒发疯的视角去看,
去批判,去咒骂,去消灭那些“不好的东西”,
那你就把事情搞反了。
不对,真正的问题是:
“为什么我会看到这些?”
因为只有心中有着相同的业障,看到相应的东西才会有共振,
才会有情绪,才会起反应,才会被看到。
会有人看到路边的蚂蚁打架吗?不会的。
而体验也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东西。
那只是一种体验,体验到的自己做的鬼脸,
目的是为了帮助你的心觉醒。
3,恐惧与批判。
在我完全放下对自己的批判之前,我不可能放下对他人的批判。
说一些不带批判的话,或是做出一些不带批判的行为,
并不意味着就真的没有批判。
无批判的真正指示器是我究竟如何体验自己,
因为那也意味着,我究竟如何体验他人。
无意间挑战到自己个人领域协同性的三种情况:
1,没有诚实对待自己和自己的信念系统;
2,批判他人;
3,批判自己。
——茂林.圣哲曼
很容易出现一种情况,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人在表演批判的时候,我们很有可能上去劝解说:你不要批判啊,你要怎样怎样啊,你要有爱啊。
这一劝,就有问题。
因为你也是在动用“你应该”的对他人的批判的批判能量。
a对b说“你不要批判,你要有爱”的时候,
就出现了a对b的“对他人的批判/抗拒”,
b产生的“对自己的批判/抗拒”。
以及a发出批判的根源:“a也在批判/不想了解自己的真相”
以及b对a的反应“你凭什么踩着恐惧要挟我?”——b对a的反向批判。
批判,就是一种“对镜中面容要求微笑”的发疯行为。
它抗拒事实、不承认事实,创造了一个“外在的坏的批判对象”,
它不想去了解真正发生的事情。
对着自己的镜中幻相好一番用力的批判、抗拒、想要施加惩罚、想要掌控,想要控制。
心里边有批判能量的时候,就是在抗拒,就是在不臣服,
就是在发疯,就不会体验到感恩——因为它跟实相断开了,疯了。
这个结构是很有问题的。
锻炼觉知,真的不能动用“批判他人”和“批判自己”的模式,要诚实的对待自己/他人,接纳自己/他人,(其实没有自己和他人的区别,能够共振,就是我自己的课题。)怀着愿力,去了解自己真实的心、了解自己误解的地方。为自己搞错的信念负责,改正。
但是,确实,第一步,要停下来。
停下批判,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个行为,就是回到第一点,找出自己的错误信念。
批判的背后,都有理由的,都是有什么误解。
过去只是记忆,
记忆只是延续到现在的抉择,
而抉择可以在当下改变。
而如果不去理解自己的根源,
动用恐惧、动用批判,想让别人/自己“在外形上表现得像个符合规格的乖宝宝”,
乍一看好像很便利,但这是假的,这是演的,这不是真实,恐惧会助长恐惧,会让课题升级。
只是动用“对他人的批判”来强迫他人停止批判,这也是批判。也是恐惧。
真正要做的,是先停下来,然后诚实地对待自己,
去尝试着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
扭转自己误会的地方,
负起责任,扭转所有错误的根源。
恐惧和爱,在具体事情上的具体表现真的非常非常相似,
非常地相似,又非常地不同。
人会因为被威逼利诱时感受到的恐惧而改变,
也可以因为觉醒、想要负责、想要停止发疯伤害自己、想要爱而改变,
从外表上是非常相似的,
但内在完全不同。
恐惧就是分离的爱。
每一种情境,都既可以用爱来看待,也可以用恐惧来解释。
它们真的只有一墙之隔。
比如地球扬升的事,有些大师会说:好好精进,不然地球一扬升,把你清理掉,你就苦逼了。
但是这只是一种视角下的结论罢了。
用实相的观点来看,每个心都会被它自己吸引到该在的地方,
不同的地方频率不同,地球整体意识在觉醒,
而那些非常不符合它振频的意识,
就会被他们自己扯到与它相符的地方去。
只是这样而已。
恐惧与爱真的只差了一墙之隔:
觉醒后的负责,和一颗不再颠倒、不再发疯的心。
4,面对他人的批判。
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
从根本上讲,不如意=受辱。
就会起情绪反应。
但是我看得清我的根本结构。
这个结构就是不接受现实。
“我觉得对方应该怎样怎样地对待我”,
我活在“我觉得”里头,
我对对方有要求,
我要他表现得这样表现得那样,
而不是说:我允许你如你本来所是。
你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没有接受你的现实,
反而对你有很多我一厢情愿的“我要求”。
其实很多情况,如果咱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就会看到他只是如他所是地在起合情合理的反应。
每个人看到的风景不同、心中的信念和价值不同、对自己内心的觉知理解水平不同,反应就会不同。
有些东西是对方真的没办法看到和理解的,那就需要尊重对方的旅程。
有些时候我们会遇到那些,跟大部分人一样选择了恐惧、没有办法爱自己的人,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现实状况。
那些人是我们自己召见来的,会让我更加照见自己内心深处不信任、认为自己不值得的信念,看见自己是如何不爱惜自己的。看见自己是如何为了一时便利,动用恐惧的能量的。
尊重他们,感谢他们,此时就能明白,什么是慈,什么是悲。
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会遇到这样的人,
也是因为我把他们吸引到了自己的面前,
我需要他在我面前呈现出这一面,
是因为我跟他有共同的共业,
我心中有一部分仍旧跟他一样恐惧,而我现在却没有觉知。
所以我请求他来到我面前,展示出这一面,
是因为我还没有真正改变。
我渴望再次看见我自己,
有一次重新面对自己所犯错误的机会。
5,我是。
爱和恐惧的鉴别点,
可以在一个地方找到:
行动的动机。
动用恐惧能量活的人,
他做事情是这样的:
“凭什么要我这样做”、
“为什么?给一个理由先。”
——也就是说,他们是在为了镜像而行动,
为了镜中的幻象,为了假象的得失,为了分离的目的,
为了一个“梦境中的〈为〉而行动”。
他们必须要有理由的,
他们被境牵着走
——形象点说,就是那帮镜中人不先笑他们就不笑的精神分裂患者。
动用爱的能量活的人,
他们不问“理由”。
他们一切行为只是因为“我是”
——I am.
一切行为只是体验,
而一切体验都是觉知,
而一切觉知都是我之所是。
我想体验我是谁,
我想把我知道我所是的体验出来,活出来,
成为“我即是”。
仅此而已。
于是,也可以讲。
我之所是,才关键。
很多事情,高深的道理,玄妙的奥法,
都必须成为我之所是才有价值。
这就叫“落地”。
脑子想是没有用,脑子想那不是我。
我之所是是我向这个宇宙表达的东西
——是我的行为,是我的真实信念,是我的心。
行为才是心,
体验才是心
我成为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我
我创造的体验才体验着真正的我。
当我决心要负起责任不在发疯,好好地善待生命的时候,
不要用脑子想,
只需要问一个问题:
“我是吗?”
——“是的我是”。
我是愿意负责的吗?
——我是。
我是有价值的吗?
——我是。
我是值得好好活下去的吗?
——我是。
我热爱我的生命吗?
——我是。
……
我是我最高版本的自己吗?
——我是。
我就是爱。
用行动、用事实、用“be”、用体验
来表达、来体验自己:
“是的,我是。”
ps:这里与“恐惧”所设立的“对外对内的批判模式”、“不断地下要求、说一堆你应该你应该的模式”真的非常相似,就隔着一层窗户纸。这层窗户纸的表现就是批判。
这两个选项的选择,
一种是追随兴奋,另一种是追随不安。
不断觉知才能了悟其中的颠倒。
爱的追求不是批判,
而是向时间轴上另一端的自己接力。
跟已经与神连结的最高进化层次的自己对准、建立关系。
这个地球曾经发生过很多故事,
让这个地方诞生了分离的黑暗,
但那不是重点。
重点是,我们每个人,
当初都是怀着勇气诞生到这个充满挑战的地方,
为了在这个挑战中活出光、成为光,体验真正的自己。
但是很多人来到之后渐渐地被这个星球的难度吓坏了,
忘记了曾经的勇气,忘记了曾经的目的,被幻象欺骗了双眼,傻了,疯了。
产生了很多很多错误的信念,
而所谓的“业力”,就是指把错误信念包装成“课题”,
不断通过正着反着的平衡体验,
来帮助这个人不断体验到他自己的结构。
帮助他看到拥有什么样的信念,什么样的心,
认识到自己。
每个人出生之前都已经自己计划好了这辈子要体验的课题,
我们每个人,来到世上,首先要做的就是“过课题”
——用诚实的态度面对自己,
觉察到自己的人生经历一直在向自己推送的课题,
觉察到自己种种让自己痛苦、让别人痛苦的行为背后都是因为什么样的误会,搞错了怎样的信念,
然后负起责任改正过来。
这个改正过来的方式就是“活出来”,
把我所有曾经的搞错的地方,用“我是”的事实活出来。
灵魂都是渴望成为自己本是的英雄的。
先把自己设下的第一份作业做完,然后才能再谈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