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阅读的基础
如果阅读一本书,其实这个问题有个隐含的前提,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但是往往其实并不知道。这是基础,作为一个主动阅读的读者,并不会遇到看书看睡着的情况。看书的过程中,需要问自己4个问题
- 这本书讲些什么,大的议题
- 作者是怎么讲这些东西的,小的观点
- 作者老牛了,啥都对,作者的观点完全不认可,部分认可?
- 和我有几毛钱关系
这4个问题,是一个主动阅读的读者需要了解的。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
如何让一本书属于你
很多时候,都认为买回家书就是属于自己了,只是财务上宣誓主权了。实际上,书的内容需要内化才真正的属于自己。如果阅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笔记,只是变成抄书,看不到字里行间的内在含义,书就成为负担,传统教育上关于阅读,有把书读厚和读薄的过程,已经把书中有价值的内容内化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这才算是把书变成属于自己。
需要了解言外之意,话外之音
如何做笔记
方法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一般不咋看书,笔记不太成体系,目前个人的做法有几个工具
- 铅笔,随时快速写思考,粗读
- 便签,贴在书上,比上面的内容正式一些,稍微细读
- 荧光笔,划重点。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做法更丰富一些,可以考虑采纳
上面介绍的是笔记的方法,对于笔记的内容,也是可以分层次的,粗读的时候,用铅笔或便签是对书中的观点,概念做初步筛选,可以认为是第一次提炼,在这个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从中提炼自己的观点,进而表达,实践。
按照书中的说法是,结构笔记->情景笔记->辩证笔记。目前个人还是上面的逐步总结的方式,各取所需。
电子书和纸质书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特别是从事IT行业之后,主要看电子书,理由是搜索方便,可以翻页特别快,如果不仔细看,失控估计也久没几天就看完了。
电脑或者手机看电子书有个致命的问题——诱惑太多,一会听歌,一个上网,一会看个QQ。另外作笔记也不太习惯。
所以又换回纸质书,好处是更加专注,特别是把手机丢一边的时候,那效率杠杠的,拿着铅笔肆意写写画画,怎么一个爽字了得。问题是有点重。
后来有了kindle,一开始也想着买容量大的,破解什么的,后来发现一个真理,“少折腾,多看书”,所以给自己限定,kindle里面最多方5本书,看完再换一批。
对于电子书阅读,个人的观点是,我从小接受的是纸质书阅读习惯,所以电子书接受度不高。另外一个原因是,工艺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需要多花心思把工具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