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加入了一个线下读书会,初初虽说互不相识,但是两年来每周聚一次,感情也是颇为深厚了。
尤其是带我们读书的大姐,大姐真的像亲姐一样关心我们每一个,家长里短的什么困难事儿问大姐,大姐也能给我们帮助。
但是如今读书会貌似要解体了。
起因不过是因为一件很小的事儿。
因为读书会的读书场地租约到期了,而负责租房子的冬姐觉得原来的房子不好,想换一个漂亮点的新房子。
我们都没意见,但是大姐觉得新房子有些远,不太乐意,但是大家都同意搬家,大姐也不好说什么。
只是,搬家那天,我们大家伙儿兴高采烈的去搬家的时候,唯独大姐不大高兴。
但是大姐不高兴归不高兴,该拿主意的那主意,该帮忙的帮忙,只是脾气有些急躁。
本来平时冬姐有些大大咧咧,搬家那天事儿又多,免不了做了一些错事儿。
大姐性格直爽,当众批评了冬姐几句。
矛盾就埋下了。
之后的读书活动,冬姐心里有气,就拖拖拉拉的迟到了几次。
大姐本就不喜欢大家迟到,冬姐有几次明显是故意迟到,大姐就毫不客气的说了冬姐:
“你迟到五分钟,十个人就是五十分钟,你看看你浪费了大家多少时间?再说了,你本来就智慧不够,再不勤快点,很快就跟不上了。”
前面几句话冬姐还能接受,后面几句就不太好听了,冬姐立马脸色铁青,不肯说话,也不参与大家的讨论。
上个月,大姐带了几个读书会会员去外地参加读书活动(我没参加),但是离开的时候,同去的几个会员没有跟举办方打声招呼就离开了。
大姐很生气,回来就把几个会员狠狠的责骂了一番,言辞颇为难听。
以至于几个几个会员都连连请假,不肯参加最近的读书活动了。
大姐很无语,她问我怎么现在的年轻人都这么娇气,经不起批评。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她,论学识我是佩服大姐的,但是论教人,大姐方法还是太生硬了。
培根说过:严厉生畏,但是粗暴生恨,即使公事上的谴责,也应当庄重而不应当侮辱嘲弄。
犯错了是要批评,但也要讲究方法,这就是所谓的情商高。
情商高的人,既能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又不会让人太难堪。
但是什么才是高情商?
我想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和四颗糖的故事也许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当时,陶行知先生在某小学当校长,有一天陶先生看到一个男生在拿泥巴砸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来找他。
当陶先生放学后来到校长室时,男生已经在门口等着了。
男生正忐忑不安的等待着陶先生的批评,谁知道陶先生竟然给了男生一颗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男生吃惊的接过糖果,还没说什么,陶先生又掏出来一颗糖果:“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接着陶先生又拿出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那个男生再也忍不住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忏悔:“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这时陶先生才满意的笑了,拿出最后一颗糖:“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
陈鹤琴先生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
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虽说忠言逆耳,那也要看别人的接受能力,你不能抱着想帮人的心却无意中伤了别人。
美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批评别人谁都会,但是要批评得别人心服口服且自愿改正却需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