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在想,我们通过文字想要传达的是什么?
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写作的目的几乎都是不同的,但唯一不变的是我们确实是想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的。
但我好像从来没有考虑过:人们阅读是为了什么?刚读完毛姆的随笔,毛姆说,阅读是为了娱乐,任何让你感受不到愉悦性的阅读过程都该及时止损。但同样的说,娱乐的途径也多种多样。有的人为了在书里找到和自己感同身受的人,有的人为了汲取知识,有的人或许只是单纯打发时间。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我们阅读时,自然而然会去揣测作者,我们试图以书籍为桥梁去幻想作者是如何的一个人,我们甚至会深信在书里能窥到的都是作者自身经验的转化。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或许我们真的能从书里的某一部分获得认识作者的体验,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个人臆测,无法考证。但人们总是享受这种已然把握真相的感觉,人们总会觉得既然能写出来就一定感受过,没有人在乎你最开始是怎么想的,人们都喜欢把自己当做真理的发现者。
我在看《The end of the tour》的时候连续看了《蜂鸟计划》、《惊天魔盗团》这三部杰森艾森伯格的电影,说实话,在点开发现他的角色又是一个语速超快的宅男的时候,我的内心是疲劳的,我甚至想关掉。
幸好我没有。这是一部纯对话式的电影,电影的镜头几乎全程是跟着两个Dave的的视角进行的。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两个作家全程的脑内风暴。他们不断试探、渴望道出真相但又羞于展现自我。
采访者渴望的是被采访者的成功,因此在大多数时候他关心的其实只是采访本身,他无时无刻不揣着那个录音机,希望自己能通过这次采访获得些什么。所以他会觉得因为成功而没什么反应的被采访者虚伪。
而被采访者,他的目的本来只是想要表达,想要增添与人交往的途径。在这短短的宣传期里,他确实体会到了,但他很快发现,人们通过书想要认识的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他要作为这本书的象征,他在大众面前失去了自我,他只是他书本的化身。所以他说“我更希望大众通过我自己来了解我”。在我看来,他想要通过成功来治愈自己的孤独,但他最后发现,成功只能加速孤独的膨胀。他在短暂的时间内戒掉了,但随之而来的是更为强烈的孤独,因为他发现所有的关注只是在光环,而没有人想要关注他本人。
到最后的最后,他也没有迈出那一步,他能做到的最后也只是寄出那只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