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是住在一个老小区里,这里的房子都是回迁房,小区连着小区,楼下都是小店,吃一顿的花销从五块钱起步,可以做到和学校食堂差不多价格,本饭桶在学校吃饭也能一顿吃二十,最贵的人均价格也就五十。楼下的理发店老板的手艺相当不错,剪头发只需要十块钱,去外面的店三十块的手艺都不一定有她好。
这些店的共同特征都是家庭经营,基本都是一整个家的劳动资源都投入到这个店里,说夫妻店是不准确的,把夫排在前面似乎显得都是男人撑起这个店,然而这些店的共同特点都是女人负责主要的经营。
由于此原因,下文出现的老板一词默认为女性,老板的老公我称呼为那个男的。
我最常去的理发店,应该已经经营了至少二十年,男的依然不怎么会剪头发,他只会用推子把客人的脑袋剃得四四方方,每次我都要在旁边默默等待老板处理完前面所有的客人。因此想见由于男的只负责最简单的工作,他一半的时间是在聊闲天,而老板是忙个不停的状态。
楼下最近新开了一家牛肉面馆,不大但是整得很干净,老板热情但是又不失分寸,我不知道吃什么的就会去点一碗十三块钱的牛肉面,学校里的价格是十块钱,而且基本没有肉,楼下的菜馆子还能多给两片。男的只在后厨帮忙,接待客人、上菜、买单全是老板负责。楼下另一家鸡肉面馆也是一样的情况。
还有一个诡异的现象是这些店主的小孩也经常出现在店里,统统是懂事的大女儿加一个年幼的小儿子。
或许我应该把标题写成:创业的女人和她们的拖油瓶们。
男人不太适合做生意,我想起了我曾和同学一起去过的两家按摩店,第一家除了唯一一个看门的保安是男的,其余全是女人,非常有分寸以及有礼貌,客人八成以上都是女客,就算有男客往往也是一对男女一起进来,整体的氛围就非常轻松。另一家疑似有不正当的经营内容,当然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耳朵别着烟的男经理,还有一个不敲门就进门的男老板,反复追问我们这一群人是否满意,呵呵,满意也变成不满意了。这家店还让人不适的地方在于,我和女服务生简短聊了几句,两个都很年轻,但其中一个不会普通话,我问起她们来自哪里,会普通话的那位回答我四川,由于这是我老家,我追问了一下,她们来自大凉山,是彝族,又问她们是如何来到安徽,那个会普通话的女生很明显停顿了几秒,回答中带着很明显的迟疑,“是朋友带我们来的。”我适时闭嘴了,结合这家店给我种种不好的感觉,我直觉她口中的“朋友”大概率是个男的,全男管理者,管理着手下的全女服务生,像极了某种生意,我也就闭嘴了不再追问。
回来我们一堆人讨论了这家店,表示以后不可能再去了,虽然这家店可是在这座城市的市中心,傍晚也正是繁华的时候。当然事实可能没我们想象得那么糟糕,但肯定也不美好,但至少这些女人现在至少有机会能够走出大凉山,有出来的机会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