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创新”一直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但真正意义上的“革命性创新”事实上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其难度非常之大,需要天才,更需要长期专注的投入。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企业通常采取的做法就是“创造性模仿”,比如说安卓模仿了ISO,某种意义上讲三星、HTC等都在模仿苹果(尤其是起初),松下却一直都是索尼的忠实“粉丝”,索尼将自己定位为“先驱者”,松下给自己的定位是“追随者”,所以索尼不断研发新产品,松下看到新产品有市场时,就马上“复制”,包括腾讯,业内多数人的的观点认为其战略核心就是“创造性模仿”。
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有才华的人都比较自负,虽然他们常常不愿承认,但常常给人类似的感觉。这一点在很多细分领域里龙头企业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自负、轻敌、低估对手常常是这些企业一贯的态度。
半导体问世以后,钟表业界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使用半导体做动力的手表比传统上发条的手表走得更准确、更可靠,而且更便宜。瑞士钟表公司很快生产出了石英数字表。但是,由于它们在传统手表制造上投入太多,因此决定逐步推出石英数字表。它们决定在这段漫长的转型期内,将石英表的价格定得很高,使它成为昂贵的奢侈品,以便能够很好的销售他们原来生产的上发条的手表。应该说这样的想法很是“聪明”,唯一的“漏洞”是对手可能会低价推出石英表,但是他们决定“赌”一把,因为他们不相信对手有这个能力,或者速度。
“不巧”的是,日本的精工刚好看到了这个“漏洞”,并且把握住了这一机遇。日本精工株式会社原本一直是日本市场的传统手表制造商,但是当它看到这个机遇时,立即采取了创造性模仿策略,很快,他们便成功地发展了石英数字表,并使它成为业界的标准。等到瑞士钟表公司如梦初醒,为时已晚。精工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手表,并几乎将瑞士钟表公司挤出了市场。
事实上,当年TCL战胜长虹采取的也是创造性模仿战略,只是它模仿的对象是日本厦普制胜索尼、松下的战略。上世纪90年代中期,长虹彩电在国内的市场份额顶峰时占到50%,而TCL销量一直不佳。长虹因为市场份额好,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按理说这是一大优势,而TCL正是利用了这一特点。因为规模化生产,产量很大,要掉头非常难。当时来讲,彩电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技术,就是说要在技术上有大的突破,很难。这个时候,TCL利用了人们“喜新厌旧”这一特点,在彩电的外型设计上不断的推出新款式,从三、四线城市着手……
这个时候,长虹就只能眼巴巴看着,等他把“老款”的产品处理完后,也开始推出新款,TCL迅速将新款降价、打折处理,又推出另外一个款式……其战略核心就是TCL推出新款的速度非常之快,这时,反而使得长虹成了“追随者”,而且因为“船大不好调头”的缘故,节节败退。事实上,从那个时候开始,长虹就一直在走下坡路,而TCL到今天为止,在国内家电行业的影响力还不错。其实,当年TCL采取模仿厦普这一战略时,心里也是没底的,嘀咕:“变款式需要模具,一套模具就得300万人民币,万一这款卖不动呢?何况有这么多工艺师变款式吗?”但事实证明了这一策略的正确性。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变得越来越透明,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一个不足就是信息的私密性会越来越差,可能你花了很大精力才得到的一个研究成果,很快就被竞争对手模仿去了,而且是创造性的模仿,更好的满足了你所培育起来的客户群,成功地把你挤掉了。所以,企业绝不能低估竞争对手的“模仿”能力。